明清史研究所学术分享会
明清史研究所学术分享会
明清史研究所学术分享会
时间:2025-05-22

2025515日,由故宫学研究院主办、明清史研究所承办的“孤儿文物国际立法——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活动在故宫兆祥所多功能厅举行,该讲座由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纪文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剑虹主讲,故宫博物院明清史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多丽梅主持,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故宫学研究院、法律处等单位或部门20余名学者聆听了讲座。

 

主讲人之一纪文华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涉外法治、国际经济法、全球经贸治理政策与法律问题。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以下简称UNIDROIT)中国联络人;世贸组织(WTO)教席项目联席主持人;国际经济法学会(SIEL)执行理事会成员。具有较高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中国国际法学者。

 

孤儿文物是指来源不明或流转历史中断,因而难以判断其合法归属的文化财产。这类文物在法律保护和交易流转方面,与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存在区别。目前,UNIDROIT正在就孤儿文物的法律属性及跨境流转问题开展研究与制度探索,推动可能的国际立法准备工作。纪文华教授是UNIDROIT中国联络人,在涉外法治等领域造诣深厚。张剑虹研究馆员作为UNIDROIT孤儿文物立法工作组的中国专家,发挥着重要建言献策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次跨学科研讨具有积极意义,不仅激发新的思路与见解,也很好提升了故宫博物院对外合作研究的国际契合度和影响力。

 

图片1.jpg

多丽梅研究馆员主持讲座,纪文华教授主讲发言

 

“孤儿文物国际立法——跨学科对话”主要内容如下:纪文华教授立足UNIDROIT,围绕UNIDROIT的职责、国际影响与立法特点、1995年《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加强参与UNIDROIT立法工作的初步思考等问题展开发言。张剑虹研究馆员就孤儿文物国际立法列入UNIDROIT立法项目的历程、孤儿文物工作组会议讨论聚焦点、中国应对孤儿文物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等内容展开发言。

 

纪文华教授首先讲述了UNIDROIT作为主要的国际商事私法统一化组织的重要职责、国际影响和立法特点,指出其在合同、担保、文物等私法领域的立法实践对各国提供重要参考,其专家立法特点也为各国学者参与全球法治提供了珍贵契机。其次,纪文华教授重点介绍了1995 年《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的立法背景、主要法律框架和制度规范,指出该公约是文化财产私法保护领域的重要国际文书。该公约确立了归还被盗文化财产的义务,并构建了防止非法出口的制度框架,为国际社会处理文物追索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明确引入了“尽职调查”与“善意取得”等关键法律概念,也为国家间的文物返还合作提供了私法层面的法律基础。鉴于该公约主要适用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情形,未能全面覆盖孤儿文物等更复杂的流转情形,UNIDROIT目前正在开展相关制度研究,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国际规则,聚焦于孤儿文物的保护与合法流转机制。最后,纪文华教授还对中国和中国学者加强参与UNIDROIT工作提出初步思考,认为应加强对UNIDROIT立法议题的前瞻性研究,提供条件支持国内专家参与UNIDROIT工作组,统筹考虑国内立法与 UNIDROIT规则对接。通过这些努力,中国能更好参与国际立法进程,为全球文化财产保护和国际私法秩序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2.jpg

讲座现场

 

张剑虹研究馆员的主题发言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UNIDROIT处理非法转让文物及其归还和返还等问题的历程。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中,1995年通过了《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之后,陆续通过了关于中东和北非地区非法贩运文物的决议,起草了《欧洲委员会打击非法贩运文物公约》《欧洲委员会关于文化财产犯罪的公约》等。特别是2012 年通过了《教科文组织-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未发现文物的国家所有权的示范立法条文》,重申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与教科文组织在这一领域的承诺与合作。第二部分讲述了孤儿文物国际立法这个议题的提出过程。来自墨西哥Jorge Sánchez Cordero 先生关注到私人收藏领域存在着较多问题,且没有法律规制,并于2016年提出议案,呼吁关注这一情况。在日内瓦大学艺术法中心和甘杜尔艺术基金会的协助下,经各方努力,终于将孤儿文物国际立法作为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的项目之一,并从2022年开始,每年定期举行两次全体会议以及不定期的小组线上讨论会。第三部分讲述了孤儿文物工作组讨论中存在的分歧或争议的焦点。(1)概念术语的表达与理解。由于工作组专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对概念、术语的理解不一,比如,有专家对“孤儿文物”这一名称提出异议,认为“未经证实或来源不完全的文物”这一说法更为贴切。(2)来源研究与尽职调查的关系。由于这两者在工作内容方面出现了交叉,比如,尽职调查过程中不能缺少来源研究,因此有专家认为应将两者合并成一个条款。(3)来源研究、尽职调查的程度与文物价值的关系。是否经济价值越大,其来源研究与尽职调查的程度就越深?(4)孤儿文物清除程序。支持者认为这个程序利于交易。反对者认为与1995年公约的目标冲突。第四部分是对下一步研究的思考与展望。(1)中国在孤儿文物法律问题方面的应对。(2)在国家收藏(以博物馆为代表)层面,如何应对孤儿文物?(3)在私人收藏层面,国家如何调整、规范私人收藏中的孤儿文物相关问题?

 

图片3.jpg

张剑虹研究馆员主讲发言

 

纪文华教授带领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团队此前与张剑虹研究馆员合作,参加了孤儿文物国际立法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此次讲座中,该研究团队也一起参会并安排成员汇报发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4级国际法研究生周涵同学介绍了UNIDROIT孤儿文物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发布 2 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周涵同学从孤儿文物定义、适用法律、来源研究、尽职调查等七个方面展开,总结了文件中各分小组达成的共识和提出的建议,并指出虽然这个文件不具强制力,但其推动 UNIDROIT了“硬法 + 软法”协同治理,填补了制度空白和治理真空,为跨国文物治理提供新路径。

 

图片4.jpg

周涵同学在发言

 

接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2 级本科生魏琳、孙雅瞻、张颖萱三位同学,围绕孤儿文物来源研究与尽职调查规定及做法,分别从研究机构与国家实践、交易主体、博物馆及文物收购者/收藏者层面展开汇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2级本科生魏琳同学的汇报主题为“孤儿文物来源研究与尽职调查规定及做法——从研究机构与国家实践展开”。她指出在孤儿文物的认定中,判断何为“部分或完全缺乏可追溯的或可靠的来源信息”是关键,来源研究和尽职调查是这个环节的核心工具。而无论是来源研究还是尽职调查,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或标准。最后,魏琳同学汇总了国际研究机构以及国家实践对于来源研究和尽职调查的不同立场,观察他们的共性和不同之处。

 

图片5.jpg

魏琳同学在发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2级本科生孙雅瞻同学汇报主题为“孤儿文物来源研究与尽职调查规定及做法——从交易主体方面展开”。她指出在交易商层面,国内拍卖行要初步审查来源、核查被盗文物数据库、报审与行政审核、主动撤拍与配合调查,国外除有国际协会提供指南外,仍需要遵守《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规定审查文件资料并进行适当鉴定。在交易人层面,卖方或捐赠方要审查文件证明、进行初步研究、利用专业资源、实地调查考察、进行法律合规审查。各交易主体都会对文物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搜集来确保来源合法,但交易者通常确认文物合法可交易即可。

 

孙雅瞻同学在发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2级本科生张颖萱同学汇报主题为“孤儿文物来源研究与尽职调查规定及做法——从博物馆、文物收购者/文物收藏者层面展开”。张同学指出孤儿文物来源研究与尽职调查在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层面目前并没有非常统一和刚性的标准,更多地是依赖各地博物馆以及一些民间组织的实践。这些实践大多都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保存各种事实、法律文件;二是顺应技术发展,通过问卷、数据库、检索网站等手段解决溯源难的问题。具体而言,审查证明文件(如购买合同、海关记录)和文物标记、利用被盗艺术品数据库、建立文物来源问卷制度、借助专业机构评估卖家信誉都是目前可以借鉴的措施。

 

图片7.jpg

张颖萱同学在发言

 

最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4级国际法博士生吴艾婕同学围绕“孤儿文物”问题,分析介绍了2024年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回应。她从法律体系、制度创新和问题聚焦三方面入手进行分享。同时,结合UNIDROIT《孤品文化财产指南草案》,她分析了中外规范在可追溯机制与交易合规性上的异同。

 

图片8.jpg

吴艾婕同学在发言

 

在提问环节,多丽梅研究馆员就个人收藏领域的孤儿文物相关问题与纪文华教授进行了探讨。

 

图片9.jpg

主讲人与参会部分观众合影

 

本次跨学科研讨活动围绕“孤儿文物”这一特殊文物类型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发言人从法律、文博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见解,彰显了故宫博物院在国际文物法律域的研究实力,通过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研究力量合作,搭建了良好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未来明清史研究所将继续推动此类跨学科学术交流,提高我院参与国际文博事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