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下午,博物馆学沙龙第3期在故宫学研究院会议室举办。活动由故宫学研究院主办、博物馆学研究所承办,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瑾,作主题讲座《博物馆研究心得》。故宫学研究院副秘书长、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徐华烽研究馆员担任主持,院内党委办公室、工会、社会教育部、文保标准部、展览部、编辑出版部等多个部门10多位同仁参加活动。
博物馆学沙龙第3期海报
杨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武汉大学毕业,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宣教部讲解员;1990年底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先后任职宣教部讲解员、外事秘书、陈列保管部、陈列部、科研管理处;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攻读世界史博士;2017年9月起至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系,主要从事文物学、博物馆学及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杨瑾教授采用“逆向叙述”的方式,以自身职业历程为引,回溯从博物馆讲解员职业生涯到高校学者的转变,提出“研究是博物馆使命的核心、业务结构的核心支撑”的观点,强调研究在博物馆业务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
一、博物馆研究现状
博物馆研究的定义是博物馆专业人员为深化和丰富对博物馆现象、博物馆收藏及相关活动的知识,运用人类已有知识和手段进行的系统性创造工作。博物馆研究的特点是以馆藏物件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主导,以知识构建和富集为目标,以多学科方法,服务于博物馆宗旨及其发展,丰富人类知识。
博物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学术研究。基础研究旨在获取有关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础性新知识,而不考虑任何具体的应用或用途,如假设、属性、结构和关系等。应用研究旨在确定基础研究成果的可能用途,或确定实现特定和预定目标的新方法或途径,即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考虑现有知识及其扩展。学术研究旨在运用和推进已有知识的一种研究工作,研究要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经过训练的研究能力,要具备一定条件。博物馆研究成果类型分为工作性成果(内部流转公文、开放区文稿)、普及性成果(媒体宣传稿、鉴赏性文章、图录、讲解稿、简介等)与学术性成果(正规期刊论文、文集论文、研究报告等)。
博物馆研究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存在数量少、水平低、引用率低等问题。研究队伍规模小、积极性不高,专业刊物数量有限,成为博物馆评估中的短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涉及内外部、主观客观等因素,其中包括博物馆从业人员对博物馆意义、价值、目的的认识偏差。
二、博物馆论文写作
博物馆论文写作应秉持“不唯书、不唯上”的科学态度。充分掌握资料,不能以偏概全。认真分析不同学术观点,不能偏听偏信。相信自己的研究能力,不能妄自菲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尊重前人成果。正确认识个人作用,将个人智慧融于知识的海洋当中。论文写作要遵循规律,研究过程需要经历确定问题、厘清概念、划定时空边界、搜集资料、分析资料、逻辑铺陈(可视化呈现)、形成观点(贡献或价值)等阶段。
杨瑾教授讲座现场
搜集资料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基础。资料类型包括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公众反响。资料的属性有原著、原文、报告等一手资料、引述、评述、非权威出版物等二手资料之分,在资料选择上需满足典型性、权威性、时代性、针对性等标准。资料搜集途径包括图书馆、网络、科学调研和学术研讨。此外,还要重视利用数字工具(AI)进行辅助。
博物馆论文选题是重要环节。应紧密结合自身业务,优先鼓励应用型课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具体选择角度可细分为:学理层面——理论构建;实践层面——方法应用;发展层面——评价、纠偏、优化、新因素引入及新定位探索。选题的具体方法包括头脑风暴和学术研讨,同时结合个人兴趣,通过读书、实践和观察等方式进行。需特别注意的是,选题务必遵循“小而实”的原则。目前博物馆研究选题方向,包括对学术概念的反思,如博物馆(整体与各业务)的价值;对学术命题的质疑,如博物馆教育理论;对学术体系的重构,如社区博物馆学;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如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对学术体系的构建,如博物馆陈列学;对事业发展的构想,如博物馆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具体业务的优化,如博物馆管理及其具体业务活动的改进;对新技术应用的效果,如数字博物馆的应用成效。
论文写作的研究工作是运用相关理论,对研究对象的认知、分析、归纳、理解和批判,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予以科学论证,以丰富和优化相关理论,深化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指导博物馆实践。研究是不断设问、探讨、假设、论证、质疑、批判的过程;是对传统认识的理性反思,对实践创新的理论支持,对未来发展的理论指引。具体而言,研究是就特定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探讨研究对象与既有理论的联系。
在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路径上,杨瑾教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5W和2H 研究框架:Who我是谁?即明确研究者的身份与责任及研究领域的利益相关者。What思考我要写什么?能写什么?博物馆研究人员应结合部门、岗位与个人背景,明确职前教育背景及研究方向情况。Why为什么要写?即阐述研究目的,了解自己和自己对服务的了解程度,将服务对象转化为研究对象。博物馆中的科研,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工作性研究、学术性研究、创新性研究。明确研究对象是以博物馆整体为对象进行研究,还是以博物馆文化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博物馆板块为对象的研究,涉及主要业务及其支持系统。主要业务包括藏品保管、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支持系统包括行政和专业部门。以博物馆构成要素为对象,包括藏品及其分类研究,陈列展览中内容与形式研究,社会教育中分众化教育。When什么时候写论文做研究?建议应尽早开展研究,提高个人成就感。Where何地研究?随时随地进行,利用他人休息时间进行研究。How如何写?采用具体写作技巧。How much写多少?确定适当的写作量。
三、博物馆业务研究的空间
目前,博物馆业务研究领域存在多个方面不足,有待于深入挖掘并拓宽空间。藏品研究可以依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发掘新的研究切入点。基于真实性原则,揭示藏品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丰富人类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鉴定、描述、分类,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联。重点是研究藏品的出处、作者、质地、形制、工艺、流传、价值。重视运用发生学、比较学、类型学、进化论等视角,对文物藏品的如何产生、形态特性、系统位置、演进发育以及同类物的演进等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新的阐释。藏品研究在个体、关联语境、现实联系、博物馆业务等层次还有多方面研究潜能。可采取考古类型学方法,研究藏品的形制、谱系、时空坐标、形态演变轨迹,采取二元证据法,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运用考据学,确定文物的历史节点,将文物资料纳入历史体系。当前要重视数字人文,采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知识图谱、聚类分析等技术,学习运用python,ChatGPT,Zotero,Kami,Deepseek,豆包等工具。借助物质文化研究方法,对藏品的人工痕迹进行多学科综合分析,揭示物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信仰现象。运用艺术史方法,探索人工技艺、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脉络。从民族学视角,剖析物品特有的文化符号,研究文物藏品其与特定人群的关系、特定用途与使用方法。
杨瑾教授编写和独著的部分博物馆学著作
目前的博物馆陈列研究存在饱和或同质化现象。陈列展览应重视物、信息、主题的三组合,做好“物”与视觉表达的工作,传达特定的信息,进而影响观众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陈列展览应注重展现、解说、解读的三层次,以连环画方式做好物的陈列,以教科书模式做好信息的传达,以“符号学”阐释,解读文本,宣示特定观念。在近年来常见的精品展、信息组团、讲故事等陈列内容类型上力求有新的突破。
博物馆教育研究方面也有较大空间。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应深入阐释博物馆教育的本质,明确其教育模式、过程、方法、组织及评价机制,并积极探索实物教学与环境教学路径。在具体业务层面,要挖掘博物馆教育潜能。可着力开展展-观-评一体化的观众研究、线上线下教育项目的开发研究、教育管理与技术的研究,以及大思政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探索。此外,热点研究领域包括数字教育、馆校协同育人及终身教育。
博物馆的前沿研究方法还有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情境理论的教育、学习方法,对观众的定量与定性层次分析方法,叙事学展陈方法,新全球史的藏品及博物馆研究,对运行、藏品、展陈、教育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嵌入理论方法的数字化和城市更新理论的博物馆社会化研究,等等。
此外,还要强调博物馆研究伦理。博物馆研究工作要符合博物馆使命,服务博物馆发展,保障藏品安全,尊重研究对象特别是观众的隐私。不独占资料,分享成果与经验,支持同事研究,尊重其他学者成果。年轻的博物馆研究人员,要通过持续培训、练习,做到坚持不懈,避免急功近利。
结尾时杨瑾教授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寄语故宫博物院的青年同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饱含一代博物馆学人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
四、“一对一”交流
进入交流环节,主持人徐华烽建议,现场故宫同仁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及业务工作,与杨瑾教授进行“一对一”交流咨询,接受杨瑾教授指导。
现场“一对一”交流
文保标准部郑琪提出,如何结合博物馆质量管理工作,明确学术研究方向。杨瑾教授建议,可以将个人研究方向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相结合,通过数据的类聚,为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提供建议和对策。
文保标准部李恩重关注国际博物馆领域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标准化问题,希望寻找容易达成国际共识的工作领域。杨瑾教授建议,要特别关注国际博物馆公共资金领域相关动态,如在公共资金缩减背景下,思考在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或是一些相关标准制定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同时,博物馆教育标准和科技考古标准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文保标准部柳靖媛,在日本留学调研时发现日本博物馆的一些管理方法和体系有可取之处,试图进行相关研究。杨瑾教授建议,可通过中外博物馆比较研究,为解决中国博物馆现存问题提出参考路径。
编辑出版部《故宫博物院院刊》博物馆学栏目编辑袁怡然,希望从新闻传播学和公共关系角度切入博物馆学研究。杨瑾教授认为,博物馆就是一个传播媒介,博物馆工作处理的是公共关系即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建议先从个人熟悉的问题入手,再与博物馆学相结合,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解读博物馆的公共关系。结合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的一些典型案例,探讨博物馆公关处理的尺度与边界,为博物馆处理公共关系提供学理性依据。
展览部张卓凡提出,怎样研究评判一个展览水平高低标准问题?如何做好展览阐释,把展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观众?杨瑾教授认为,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应该具备“故宫性”。所谓“故宫性”,即指故宫最吸引观众的魅力,是其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独特性。故宫的展览应在“故宫性”语境下深入挖掘展品的文物价值,突出吸引观众的文化元素,如展览可与故宫独特的建筑风格相融合,更有效地向观众传达展品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杨瑾教授指出,应该明确展览的主要目标群体即核心观众,并以核心观众的反馈作为评判展览水平的标准。
社会教育部周炜文提出,如何基于工作实践理清研究思路,将工作成果转化成学术成果。杨瑾教授建议,要培养问题意识,探索研究性工作,明确组织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并按照研究性的思路开展工作。例如,可结合故宫馆藏书法品优势,探讨提升“双师制”教学或美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
党委办公室吕慧雯关注政治学角度的博物馆学研究。杨瑾教授建议,以博物馆国际传播的角度,探讨故宫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核心点及相关问题,思考故宫博物院如何开展国际传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工会办公室韩贝荛感兴趣美术史、博物馆运营与展览策划问题。杨瑾教授建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追求学术目标。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切入研究,深入阐释故宫及其文物藏品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发挥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故宫学研究院徐华烽在总结中说,杨瑾教授深耕博物馆研究领域三十余年,是一位兼具丰富实践与深邃思考的著名学者。她分享的博物馆研究心得,一是设计思维,准确定位。博物馆——部门——岗位,了解博物馆运行机理,个体嵌入整体。二是勤学不怠,保持科研生长点。个人研究与博物馆使命宗旨紧密相连,重构——弥合,提升精准解决学术问题能力,站立于学术前沿,带来不同的研究变化。三是视野与格局,创新与特色。拓扑自己的研究领域,确立研究风格,发展转化学术观点。
本期活动为故宫青年研究人员提供了博物馆研究与论文写作的系统性指导。明确了博物馆研究的定义、特点、构成与成果类型,指出当前研究现状及问题归因。重点阐述了博物馆论文写作的科学态度、规律遵循与具体技巧,同时引入了 “5W”“2H” 研究框架、前沿研究空间与博物馆研究伦理。参与活动的故宫同仁认为,“一对一”的交流与指导形式,非常有助于提升博物馆专业人员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必将推动未来故宫的博物馆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博物馆学沙龙第3期活动部分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