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故宫研究院主办、玉文化研究所承办的故宫学术专题系列讲座第75讲于9月19日下午以云讲座的形式在“腾讯会议”网络平台上举办。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方应邀作了题为“叩问蜀玉——古蜀王国出土玉器的发现与认识”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主持。
首先,主讲人从古蜀王国的文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史出发,引出古蜀文明中神秘灿烂的玉文化。以古蜀文明遗址里最具代表性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为切入点,分别详细介绍两个遗址出土玉器情况,带领广大听众深入了解古蜀王国玉器。
三星堆遗址最早发现的一批玉器是1929年在四川广汉燕家院子的玉石器坑内,而后经历陆续考古发掘目前玉器总量在千余件。玉器类型主要有璋、戈、璧、琮、刀、矛、凿、锛、斧、铲、斤、匕、戚形佩、环、坠饰、管、珠等,大部分玉器年代集中在商代中晚期。玉器多呈现沁蚀现象,表皮色泽斑杂而内部色泽多灰白。可以确认大量三星堆玉器基本是就地取材加工而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色彩。金沙遗址年代晚于三星堆遗址,从2001年2月至2004年12月在金沙遗址的11个发掘区共出土玉器两千多件,玉器种类主要有璧形器、璋、戈、璧、琮、刀、矛、钺、剑、凿、锛、斧、刀、箍形器、环、镯、神人面像、管、珠、牌形器、瓶形器、海贝、饰件等。另外还有磨石、美石、玉料等发现,推测这些具有通神的功用而直接作为祭祀用品。三星堆玉器和金沙玉器,让人们认识到古蜀文化制玉工艺的繁荣与发达。
接着,主讲人围绕“何以为玉”,讲述了古蜀玉器玉料检测分析的方法和结论。他们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薄片显微光性鉴定、红外线光谱仪鉴定、油浸法晶体光学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仪器检测方法对玉料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观察和化验,依据监测数据来判断玉料矿物成分,得出初步结论:古蜀玉器材料以透闪石软玉为主,还有少量的阳起石、透辉石、斜长石、闪长石、滑石、大理石、叶腊石、绿松石、玛瑙等,玉料种类广泛,而部分玉器表现呈现红、紫、褐等丰富色彩主要是受埋藏环境影响。
明晰古蜀玉料成分后,主讲人随后讲述了古蜀玉料产地来源调查的过程和结论。主讲人先后到新疆、四川、辽宁、甘肃、陕西等地的玉石矿区进行调查比对,初步得出金沙遗址部分玉料可能出自四川汶川龙溪乡、彭州一带玉矿的结论,引发了讨论。
随后,主讲人以“蜀玉精工”为论点,谈到了其对古蜀制玉工艺的观察。主要通过肉眼观察、高清微距拍摄观察等方法了解玉器制作和使用的痕迹。三星堆玉器主要采用了片切割技术,桯钻、管钻的钻孔方法,以旋转的圆盘状工具或尖锐的石英工具雕琢纹样,打孔与线切割结合的方式镂孔,利用磨石或兽皮等材料进行打磨抛光,多种技术手段运用娴熟。金沙玉器工艺较三星堆玉器进一步精进,玉料加工也经过了开料切割、钻孔、刻纹、镂空、透雕、打磨、抛光等多道程序,制作极其细腻规整。
最后,主讲人谈到了古蜀玉器与其他玉文化的对比问题。三星堆玉器与金沙玉器是同根同脉,一脉相承的,较难区分。而古蜀大部分玉器的形态、组合和装饰风格体现出成都平原古文化与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及夏文化的紧密关系,如玉璋、平首玉圭等与中原夏时期玉器相似,多空玉刀、矮玉琮体现了西北地区齐家文化风格影响,兽面纹玉钺又体现出商文化的影响。但从古蜀宗教礼玉的数量和组合特征来看,其与商周文化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此外,部分古蜀玉器还继承与保留了长江中下游早期文化如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等文化遗址的因素。不过从整体上,古蜀玉器的地域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
本次讲座,主讲人结合文献、器物照片、报告表格等丰富资料,为听众详细介绍了古蜀玉器的发现史和研究历程,以三星堆玉器和金沙玉器为切入点生动地讲解了古蜀玉器的种类组合、玉料材质、制作工艺、历史用途、年代判断、文化关联等各方面内容。听众们由此了解到古蜀玉器所代表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丰富了对中华古玉文化的认识。讲座结束后,主讲人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等诸多听众在线上进行了讨论。作为故宫学术讲座第一次线上云讲座,方便社会广大听众积极参与,引发热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