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与北大文研院合作举办“北京大学系列学术讲座”之二——“两汉魏晋的宫禁格局与宫廷政治”——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第七十讲

时间:2019-12-30

  2019年11月22日下午在第二会议室,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陈苏镇教授做了一场题为“两汉魏晋的宫禁格局与宫廷政治”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携手举办的“北京大学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故宫研究院第七十讲。讲座由故宫研究室副主任王子林主持。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教授、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作为特邀嘉宾也来到讲座现场。来自院内的多部门同事及院外听众聆听了讲座。


 主讲人:陈苏镇


  皇宫是中国古代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宫内的权力结构和政治运作与宫禁格局密切相关。陈苏镇老师首先介绍了以往专家的观点认为皇宫内部分宫、省两个区域。两汉魏晋的皇宫都有宫中、殿中、禁中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宫墙环绕,分别由宫门、殿门、禁门出入。皇家建筑式样有殿、室、房、箱、阶、庭等,殿是最大也最重要的空间。和明清时候的殿不一样,秦汉的殿都是向南敞开的大堂,没有墙也没有门,只有栏杆,殿式的建筑外的院子叫“庭”也可以叫做“中庭”,皇宫中最重要的空间就是“殿”和“庭”,是权力集中的区域。儒家经典特别是理学《仪礼》;郑玄的《仪礼注》;宋人李如圭的《仪礼释宫》;清人江永的《仪礼释宫增注》让我们认识了两汉时期殿式建筑的布局。


  宫中的各种机构分布在不同区域,承担着不同事务。其权力的大小和对最高决策过程的影响,往往取决于其所在的区域和与皇帝的空间距离。两汉魏晋时期,皇帝身边的士人、外戚、宦官等势力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争夺,常与宫禁制度的变化有关。陈苏镇老师利用文献史料、考古发掘信息和大量的细节考证,详细考察了西汉未央宫、东汉南北宫以及魏晋洛阳宫的建筑格局。将四个王朝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通过空间结构的解读,揭示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职官制度,侍卫制度,宦官制度,外戚制度,宫禁制度,行政制度等的影响。


  “禁中”“殿中”和“宫中”是三种不同宫禁等级的区域。西汉未央宫的前殿、宣室、承明、温室四殿自南向北依次排布于未央宫中心,其中前殿面积最大。用于大朝会、拜皇后、拜三公、皇帝丧礼等大型礼仪活动。汉武帝做事揽权,权力由承明殿逐渐扩大形成殿中机构,人员也跟着增加从而形成了中朝。


  东汉南北宫皆呈“囙”字形,两宫中心偏西。比肩相邻,由于皇帝小,皇后均搬到“西宫”而权力也同时转到了“西宫”。此时太后“临朝”和皇帝“亲政”两种状态转换,表现为最高权力在“东宫”和“西宫”之间的转换。同时由于太后摄政,权力主要集中在禁中区域,官宦干政、外戚专员掌权的特点在这个时期显著。


  魏晋洛阳宫宫城是在东汉北宫的基础上重建。为了避免宦官和外戚干政的恶劣影响,魏晋时候皇帝在制度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宫内没有东西宫的制度,皇帝听政在太极殿旁的东堂,由此中书等官员办事方便,权力与西汉时期一样集中在殿中机构。同时为了避免宦官当政,曾经一度将宦官杀绝,取而代之的是郎官进入禁中接替宦官的工作。后期考虑到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士人也不方便,又启用宦官制度但明确规定宦官职位不得超出一定范畴。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学术气氛浓厚,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王子林副主任最后总结道,陈老师将四个时代的政治关系和宫禁格局之间的关系梳理地很清晰。将四个王朝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通过空间结构的解读,结合文献,礼制的考证和考古遗址的再认识,揭示了职官制度,侍卫制度,宦官制度,外戚制度,宫禁制度,行政制度等如何在宫禁空间中生存与运行。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两汉魏晋的宫廷制度。


  翔实地阐述了两汉魏晋的宫禁空间,就像身临其境一样。哪里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哪里是皇帝睡觉的地方,哪里是宦官活动区,哪里是太后区,哪里是殿中,哪里是禁中。外戚为什么能专政?宦官为什么能专政?士人为什么能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空间与权力交织在一起,脉络清晰,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历史课、考古课、宫殿建筑的课程。


  讲座后与会嘉宾以及其他在场听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讲座现场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