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寺项目工作组考察报告

时间:2017-10-17

  瞿昙寺的建筑、壁画、寺藏文物等,是研究藏传佛教历史、汉藏艺术史、古代建筑史的珍贵资料。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瞿昙寺近年来进行了相关的文物保护项目,但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数据建设方面一直是空白。为弘扬及保护藏传佛教文化及文物,2016年底,故宫博物院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三方共同签署了《关于青海省瞿昙寺壁画数据采集及制作项目的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我院将于2017年~2018年,利用两年时间,对瞿昙寺内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明清壁画进行高清数据采集并建立文物保护数据库。该项目得到了北京智珠心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全额资助。


  2017年5月3日,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李季研究馆员、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部田新主任及藏研所文明、苏白、马骥越一行六人,赴青海省进行了考察工作。此次考察分为考察组和工作组,两组考察人员于5月4日一同前往瞿昙寺进行实地考察,就项目启动准备工作与青海当地各方协商落实,对项目开展进行下一步总体规划和接洽(图一、图二)。工作组成员罗文华、苏白、马骥越于5月5日~11日继续于瞿昙寺深入调研,采集数据,就“青海省瞿昙寺壁画数据采集及制作项目”工作计划进行现场精细化的制定(图三),在此期间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于5月5日~5月8日参加考察组工作,5月9日~5月11日返回瞿昙寺继续指导工作组调研。现将工作组的考察具体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图一 考察全体成员与瞿昙寺寺管会罗藏华旦主任于山门前合影


图二 考察组成员合影



图三 工作组考察现场


  一、考察经过


表一  考察行程

   日     期

考 察 点

5月4日~5月11日

乐都区瞿昙寺

5月12日

青海省博物馆


  本次考察历时10天,工作组5月4日~5月11日全程于瞿昙寺调研(表一)。因瞿昙寺所在地没有宾馆,工作组此行考察期间住在乐都县城,距离瞿昙寺单程25公里,车程40分钟。每天早上待寺院开放后工作组便进入寺院工作,直到寺院关闭。此次考察工作得到了青海省文物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瞿昙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谨致谢忱。



表二 工作内容分工

工作组分工

具 体 内 容

负责人

三维扫描

对壁画及建筑分布进行360度数据采集

段勃、杜飞

现场调研

绘制平面图并测量建筑数据

邵玲、胡筱琳、阎帛君

拍  照

拍摄壁画及建筑分布的高清图片

罗文华、马骥越

寺院工作

寺院方面相关事宜的协调和对接

苏白、象•多杰本


  此次参与瞿昙寺项目工作的除我院工作组成员外,还有青海省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象·多杰本,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段勃、杜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胡筱琳、阎帛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邵玲。


  在瞿昙寺的工作主要内容为壁画、建筑、图像细节数据的全面采集,在全面细致地对寺院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测量壁画面积,为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做准备,制定出合理方案,以全面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第一天考察之后,得出结论,瞿昙寺的壁画数据采集工作比预想的要零散、繁琐,难度较大,虽然任务较重,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仍在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工作。工作主要分为四项,一是三维数据采集,二是现场勘查、绘制平面图并测量建筑数据,三是拍摄壁画及建筑分布的高清图片,四是和寺院方面相关事宜的协调和对接(表二)。每天白天工作结束后,回到宾馆进行当天的数据整理和备份,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调整,以保证工作进度。


  5月11日,瞿昙寺调研工作结束。5月12日,工作组一行3人到青海省博物馆参观考察。青海省博物馆保存有部分瞿昙寺造像、经书、香炉等文物,来源明确,艺术特征鲜明,富有研究价值。罗文华所长就瞿昙寺文物的研究保护问题与青海省博物馆领导进行了进一步接洽和商讨,为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青海省博物馆的“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展”及“藏传佛教唐卡艺术展”即将开幕,工作组一行参观了展览现场,青海省博物馆策展人员与罗文华研究馆员就展览文物的定名、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图四)


图四 工作组于青海省博物馆考察


二、 考察成果

  1、瞿昙寺概况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海拔2400多米,面朝瞿昙河,背靠罗汉山,北依松花顶,南对照碑山。藏语称“卓仓拉康果丹代”,又称“卓仓多杰羌”,意为“卓仓持金刚佛寺”(图五)。建寺之初为噶玛噶举派寺院,后改宗格鲁派。


图五 瞿昙寺远景


  瞿昙寺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筑,因所藏珍贵文物以及巨幅彩色壁画而著名。于1959年3月16日被青海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六)。于1982年2月23日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七)。


图六


图七


  学术界之前公认瞿昙寺始建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根据索瑞智《从民间地契印信文献看瞿昙寺建寺及其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瞿昙寺始建年代应是在洪武三年八月十五日(1370年9月4日)之前。其创建人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高僧三罗喇嘛三丹罗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瞿昙寺”,并任命三丹罗追为西宁僧纲司都纲。目前该匾仍完好保存并悬挂于瞿昙殿(图八)。


图八 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赐“瞿昙寺”匾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下令扩建瞿昙寺,并且用行政命令扩大了该寺上层僧人的宗教首领地位及经济特权。明仁宗、明宣宗进一步扩大了该寺的政治经济特权。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瞿昙寺隆国殿完工,瞿昙寺的规制更加宏伟(图九)。


图九 隆国殿外景


  瞿昙寺是研究明朝对藏政策的重要参考。明朝初年,朝廷封瞿昙寺创寺僧人三罗喇嘛(即三丹罗追)为大国师,授西宁卫僧纲司都纲,并封土地、划林地,派兵保护寺院,连年布施及赏赐宝物,使瞿昙寺成为安多政教合一的大寺,是明朝同青海藏区进行联系,推行“抚边”政策的枢纽。


  寺院建筑基本采用汉式庙宇形制,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并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则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鼓楼、回廊、宝塔、配殿、经堂、大钟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此建筑布局明显仿自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体仁阁、弘义阁。因此,瞿昙寺也被称为“小故宫”。


  2、瞿昙寺研究保护现状

  目前对于瞿昙寺的学术研究,历史、建筑、寺藏文物、壁画等方面均有涉及。藏传佛教艺术史方面,集中于对宝光殿、隆国殿、瞿昙殿三大殿及回廊壁画的研究,着重是艺术风格比对、图像辨识,此次在详尽调研和采集壁画资料基础上,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对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


  瞿昙寺建筑和壁画绘画对西北地区寺院有重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时代特征和风格特征十分鲜明,最为鲜明的特征是汉藏融合。


  其一体现在艺术风格的融合,瞿昙寺壁画的创作主要在元、明时期,此时期的绘画仍然受到印度、尼泊尔风格的影响,例如三大殿的壁画,展现出了尼泊尔风格的影响,同时明代的艺术风格开始形成,在壁画中也有所体现(图十)。


图十 三世佛殿东壁壁画


  其二体现在汉藏绘画主题的融合。在同一殿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风格截然不同的形象。比如瞿昙殿的五方佛造型,来自于古格,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则来自于汉地。


  此外,瞿昙寺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其壁画的艺术风格或许可以视为藏传佛教绘画东渐的开始,回廊的壁画则生动展现了汉地绘画艺术的成就,鲜明地展现出汉地青绿山水画风,是绘画风格向东发展的起点,影响了西藏本土画派的形成(图十一、十二),促进了转型,最终形成了新勉唐画派的格局。而清代的补绘部分,体现了热贡艺术的影响。


图十一 回廊壁画局部


图十二 回廊壁画局部


  在当前藏传佛教绘画史研究中,对瞿昙寺的关注度较弱,但其壁画遗存在绘画史上具有坐标意义,对其研究仍有待深入。从表三可以看出瞿昙寺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表三 瞿昙寺绘画艺术源流示意图


  瞿昙寺历经600余年,近年来,对其保护力度加大,侧重于建筑维修和壁画的修复。其壁画存在以下问题:表面酥粉、碱蚀,因为光照强烈,部分壁画褪色,颜色不均,局部壁画脱落,表面粉尘较多、殿内局部烟熏受损,污垢严重。维修过的壁画受潮、反碱,有些色彩差异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在维修保护的基础上尽快对壁画进行数字化采集迫在眉睫。


  3、工作成果

  (1)三维数据采集

  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段勃、杜飞负责此次瞿昙寺壁画的三维数据采集工作。近年来,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与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在西藏进行过多次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合作,包括拉萨地区大昭寺寺藏的造像、唐卡及壁画、龙王潭壁画、哲蚌寺壁画、日喀则地区拉孜县甘丹彭措林寺壁画、山南地区贡嘎县贡嘎曲德寺壁画项目。该公司在可移动文物、壁画数字化及文物保护工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及先进的设备支持,此次使用最新一代扫描设备,尽可能地保证采集资料的全面性和精准度。三维数据采集过程即在每个单元空间内,将建筑空间内360度扫描,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精确的建筑长度和壁画面积,并能够清晰看到壁画的方位分布(图十三、十四)。

  根据三维扫描数据初步统计显示,瞿昙寺共约有壁画1600平方米,天花板画面积1031平米,数据仍在进一步核对中。


图十三 技术人员进行三维测绘


图十四 宝光殿壁画扫描图


  (2)现场勘查、绘制平面图

  工作组在对寺院壁画的分布情况进行仔细核对的基础上,详细标示了分布的位置和整体结构,根据比例尺,绘制出了平面图。瞿昙寺看似形制规整,但很多内廊门封锁,或是壁画分布的地点非常隐秘,年久失色,不易被发现,此次将寺庙内所有壁画进行了摸底和确认,尽量保证方位的标注和壁画的统计采集没有遗漏(图十五~图十九)。


图十五 统计壁画分布情况


图十六 象·多杰本主任检查走马板是否有壁画遗


图十七 现场整理数据、绘制平面图


图十八  测量记录建筑面积


图十九 罗文华研究馆员指导工作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资料。一是对藏经殿的经书做了采样整理,对其进行了测量和记录(图二十~图二十二),二是整理出回廊4内廊所存瓦当(图二十三、二十四),三是发现了回廊多处薄缝板及较为隐蔽、模糊的壁画分布。


图二十一 整理藏经殿内所存经书


图二十二 藏经殿经书采样


图二十三 整理回廊4内廊发现的瓦当


图二十四 对回廊4内廊发现的瓦当进行清理


  在认真细致地核对瞿昙寺壁画分布情况及讨论了定名细节的基础上,绘制出壁画分布平面图(图二十五)。





图二十五 瞿昙寺壁画分布平面图



  (3)拍摄高清图片,采集数据

  对壁画内容进行基础的拍摄,一是取得专业数字化成果的周期较长,同步拍照能够方便尽快对其进行着手整理、研究,二是两份资料同时备份,能够在后期资料整理核对中相互参考,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次拍摄使用器材为佳能5D Mark II,按照考察照片采集标准,对全景、单铺壁画及细节进行了全面采集,共拍摄照片6217张(图二十六、二十七)。  


图二十六 拍摄瞿昙殿内景


图二十七 拍摄三世佛殿图片


  (4)同寺院方面的协调对接

  一直以来,在藏区寺院工作都存在局限和约束,由于宗教信仰问题,并非每次调研工作都能得到寺院的支持和配合,寺院工作是否协调妥当直接影响了工作效果,因此进入寺院工作有很多需要特别注意的礼仪及注意事项。青海省博物馆文保中心象•多杰本主任熟悉瞿昙寺情况,与寺院方面关系良好,此次项目聘其为顾问,经过他与寺院多次的沟通和协调,与寺院方面取得共识,此次考察工作得到了寺管会和寺院僧人大力的支持和配合,相处愉快,为后期的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利的保障。



  三、结语

  此次考察历时十天,按照预期计划圆满完成瞿昙寺项目第一期工作任务。乐都县五月仍非常寒冷,户外工作条件较差,晚上整理数据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影响了正常的休息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工作组成员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考察虽然结束,返京后数据的整理、核对工作并没有间断,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也在制定中。通过此次调查,采集到的资料更为全面,对瞿昙寺绘画艺术、藏传佛教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补充作用,并同瞿昙寺管理委员会、青海省文物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博物馆方面建立了友好的联系,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