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保科技部实验室(现科技保护室、预防性保护室、检测分析室的前身)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对院旧藏文物中清宫遗留纺织品进行研究、实验,通过借鉴出土纺织品与故宫传统的书画、金石类文物修复的方法和理念,总结出一整套针对故宫传世纺织品文物的检测方法、修复工艺技术,并在二十年实践中逐渐树立了修复理念和科学的保护方法。
实验室承担了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石青色龙袍清洗方法实验研究》,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对院资料级(原文物编号:畺五三六之55) “石青色妆花缎龙褂”,进行了研究性的修护。
此件龙褂原为雍正时期侍卫所穿,由于曾经下水清洗,造成面与里料搭色、串色,暗花绫的里料染有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妆花缎面上金线全部失金,只残留一些纸屑浮在线上。送修时整体形状不整,发现多处霉斑;有虫蛀及磨破的中、小洞多个,大洞两个,后续穿着人曾修改,其缝制痕迹,针脚粗糙,用线色杂,多处开线,还有多种污染物,面积大小不一。
此件龙褂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几个步骤:
1、首先使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此件龙褂的材质、伤况、污染物进行检测:确认石青妆花缎面料,暗花绫里料、使用的缝线均为桑蚕丝;测量丝线及桑蚕丝面料的细度、密度、捻度等物理指标;妆花缎面的大面积污垢,经检测为含钠、钾等类的无机盐,虽为可溶性盐类,因时间过长,与面料粘连的十分紧密,而且对面料已有腐蚀现象发生(很多小洞,有糟破的现象)。
检测
2、方案制定:首先经充分论证决定将龙褂的面和里拆解清洗修复。经充分论证决定去除改制后缝线等,恢复原工艺。
3、拆卸:将原工艺边拆,边做文字、影像的详细记录。拆解后利用色差仪对面和里做多点位的颜色记录,目的是监测清洗前后的色差变化,以及对原面料的颜色影响程度。
4、清除污垢:对龙褂的石青色妆花缎面和暗花绫里分别使用不同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去除污垢。清洗剂的选择是在课题《石青色龙袍清洗方法实验研究》的大量实验基础上,从多种有机溶剂、不含荧光的丝毛洗涤剂、常用的活性剂以及复配的清洗剂中筛选出对此件龙褂颜色损失少,除污垢效果好的一种活性剂(Tx-10)和一种复配的清洗剂(丝毛清洗剂+ Tx-10),根据以往积累的工作经验,使用多种清洗手法,将面和里的污垢去除。
5、清除搭串色:此项工作是在课题《石青色龙袍清洗方法实验研究》、《古代搭、串色丝织物剥色实验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几种去色剂中通过实验筛选出低亚硫酸钠,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去除妆花缎面和暗花绫里的搭、串色痕迹。做色差检测。
6、大小破洞的修复方法:
6.1 补料、补线染色:选取细度、捻度相近的丝线,按照原龙褂上丝线的颜色染线;另染各色纱备用;染石青色桑蚕丝缎做妆花缎的补料;染月白色暗花绫作里子的补料。
修复
6.2 补:面上的各种经纬磨损处及小洞,里子上的破洞,分别选用相应的补料和染色纱抽纱,使用“隐线法”做背衬缝补加固。石青妆花缎面背衬补丁有大小38块;暗花绫里背衬有大小11块补丁。
背衬加固
6.3 绣:妆花缎面上的两个大洞 “面料图案缺失”,如果按照通常的“衬补法”,在下面衬上一块颜色相近的补丁,修后的文物会给人一种缺陷感。因此根据此件龙褂的具体情况试验使用“以绣补织”法,用绣的方法把缺失的图案在补料上“绣全”,使图案得到完整的修复,恢复文物原貌。
以绣补织
7、复原:按照拆解时留下的痕迹,原工艺、原针法对清洗、修补好的龙褂缝合复原。对于原龙褂上修改不合“制”的,改正到初始工艺上。
8、保存:考虑到我院地库恒温、恒湿的良好保存环境,未增加其它的保存措施。
9、总结:在历史上宫中纺织品类服装、饰物属于消耗品,只有制新,没有专门负责清洗、修整的机构,也就没有产生金石、书画类文物的修复理念与技艺。此件龙褂进行的是研究与开创性的探索。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清除了面和里不同情况的污垢及搭、串色;借鉴了故宫传统书画、金石“补全”的修复理念,在修复大洞时,采用“以绣补织”法,用“绣”的方法代替了“织”,解决了纺织品类文物上缺失织物后,无法补全图案的技术难题。采用“隐线缝补法”,对中小破洞进行了最小干预的加固,从表面上看巧妙的隐藏了修复痕迹。整件龙褂图案完整,无残破感。此件龙褂已升级为三级文物,重新定名为“石青色云蟒纹妆花缎夹龙褂”文物编号“故00272368”。
修前修后对比
修前修后对比
修前修后对比
修前修后对比
修前修后对比
修前修后对比
修前修后对比
修前修后对比
修前修后对比
修前修后对比
修前修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