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王监国
【鲁王监国】
【鲁王监国】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嗣王位。
  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着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合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凭借钱塘江天险,几方面力量曾会兵合攻杭州。此时的鲁王政权虽然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但政权腐败,且热衷于与隆武政权争夺皇统,双方视如水火,对清军的进攻并没有全力防御。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初,清军渡钱塘江,迅速攻占绍兴,荆国公方国安虽拥兵十万,但不战而溃,朱以海被迫出海至舟山。顺治八年(1651年),舟山失守,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朱以海逃往金门,投依郑成功,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十七日在金门去世。他的王妃陈氏与遗腹子朱弘桓等则在辽藩宁靖王朱术桂保护下渡海到台湾,投奔郑氏政权。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满清政府收复台湾,明朝皇族的抗清斗争才彻底终结。

监国

君主外出时,太子留守代管国事,称为监国;有时君主因故不能亲征,由近亲代行职务,亦称监国;又君主本身尚在,而准备传位于嗣子,往往嗣子先称监国,然后正式称帝。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

朱寿镛

太祖九世孙,受封鲁王。有《画法大成》传世。

方国安

明清之际明将领,任总兵,镇压李自成义军。曾与郑芝龙共同拥立鲁王,封荆国公,后被清军洪承畴招降。

王之仁

王之仁(?—1646年),直隶保定人,封武宁伯。明清之际明军将领,先任明定海(镇海)总兵,为浙东最大的实力派。明亡之际,起初接受清兵招降,后来为宁波儒生说服,转向坚定抗清。曾与郑芝龙共同拥立鲁王,封宁国公。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被清兵所杀。

浙中义师

为拥立鲁王的主要军队,活动在今浙江沿海一带,由张煌言等联合建立,与郑成功等共同抗击清政权的统治。后因内部分裂加上清军的镇压而失败。

马士英

马士英(约1591—1646年),别字瑶草,明末贵阳人。明万历进士。崇祯末任凤阳总督。明亡后,他联合江北四镇拥立福王,任东阁大学士,进太保。擅国政,专谋私欲,不图复兴。南京陷落后南走浙江,又入太湖吴易军中,为清兵俘杀。一说浙江鲁王兵败后他投降清军,又与隆武帝暗通消息,事情败露后被杀。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年),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伟大的民族英雄。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曾在广东、福建、南京率兵反抗清朝的统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率兵从厦门出发,经澎湖,在台湾禾寮港(今台南境内)登陆,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今台南安平)。经过八个月的战斗击溃敌人。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投降,台湾重回中国。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实行屯田,推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收复台湾五个月后病故,子郑经嗣位。

朱术桂

朱术桂(1622—1683年),字天球,明太祖八世孙,流亡到台湾的明宗室,在郑氏王朝灭亡时自杀。明熹宗时初授辅国将军,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攻陷荆州时随惠王朱常润避兵湖中。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避居南京。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监国时袭长阳王封爵。隆武帝朱聿键即位后封号亦同。不久改封宁靖王,命监督方国安军。清兵渡钱塘江后他逃至石浦,同鲁王至舟山,转抵厦门。后投奔郑氏政权,从此随郑成功军转战各地。清雍正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取台湾,朱术桂随其东渡。郑经嗣位,其于镇北坊建王邸居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听闻刘国轩议降,便分其田赏佃人,舍府舍为佛寺,与姬媵袁氏等5人自缢而死。死后被葬于竹沪,其墓尚存。今台南市的五妃庙便是为纪念其姬媵5人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