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恭进黄纸
曹寅恭进黄纸
曹寅恭进黄纸封签
【曹寅恭进黄纸】
故00126930-27/5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曹寅恭进黄纸,长138厘米,宽61.5厘米。
  纸黄色加粉,两侧砑印暗花,一侧为梅鹊纹,一侧为松竹纹。纸质地细腻,厚薄匀称,拉力不强。原封签书“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七月十一日曹寅进”。
撰稿人:张淑芬
关键词: 曹寅 黄纸 加粉 砑印

曹寅

曹寅(1658-1712年),曹玺子,字子清,号荔轩,一号楝亭;又号雪樵,自称西堂扫花行者,花道人。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祖父。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任苏州织造,三十一年(1692年)兼任江宁织造,三十二年(1693年)专任江宁。

黄纸

又称黄麻纸。即以本色麻纸染以黄檗(又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树汁而成。古代素以黄色为贵,自魏晋至唐宋时期,染黄纸最为盛行。黄纸多用于写经,也是皇帝书写诏书的常用纸张。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黄纸书写,固有“黄甲”、“金榜”之称。殿试时皇帝用黄纸书写而发布的文告又称“黄榜”。近年来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写经大都为黄纸,于此可见我国染纸加工技艺历史之悠久。

加粉

加粉的成分一般为:烧石膏『0698』、高岭土『0699』、滑石粉『0700』、白垩土『0701』等。

砑印

我国古代加工纸张的一种方法。其制作方法十分考究,选用上等坚韧的皮纸(又称匹纸。其原料以树皮之韧皮纤维制作,故称皮纸),将纸逐幅在刻有花纹图案的纹版上砑,纸上则隐现出暗纹,图案在透光处更清晰可见。这种制作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载:“蜀人造十色笺……逐幅于文版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麟鸳,千状万态。”清代砑花纸之题材多为人物故事和文字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