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色开化纸,纵33.5厘米,横26厘米。
开化纸纸质柔软坚韧,均匀细薄,纸色纯白,无帘纹。珊瑚色开化纸是在开化纸上涂以珊瑚红色的药粉,其鲜艳夺目,且不变色退彩,用作书籍、册页的扉页,可防虫蠹,古时南方各省多用此法。此种纸与广东佛山产 “万年纸”相似。
开化纸在清代康、雍、乾三朝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多作贡品。清代殿本图书多以此种纸印刷。今故宫博物院即藏有以开化纸印刷的书籍。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br>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br>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br>此种纸因产地得名。开化即今浙江省西部开化县,明清时属浙江衢州府。无帘纹是开化纸最大的特点。又有“开化榜纸”较此为厚。
<p>
造纸工匠在使用可移动的竹帘捞纸时,因编织竹帘时多有缝隙留存,导致阴干的纸面上呈现明显的纹路<br />
<div>
<br />
</div>
</p>
<br />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明清时产于广东南海(佛山)一带的纸品。纸面涂的铅丹(Pb304)呈橘红色,用于书籍之面底,也可用于书画,有防虫作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存的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梦溪笔谈》版即衬有“万年红纸”。
TAG标签耗时:0.02606511116027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