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狻猊墨
古狻猊墨
古狻猊墨
【古狻猊墨】
新0000572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古狻猊墨,明,直径4.7厘米,厚0.5厘米,重18g。
  墨为兽面铺首形,一面为狻猊伏卧状,另一面光素,中间起一方框,内有双行四字阳文楷书“古狻猊墨”。清代进士袁励准撰写的《中舟藏墨录》认为此墨式样与罗小华的作品风格相似,因而断定为罗氏作品,不过在明代方于鲁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样式,故而此墨的年代推定还有需要更多的证据。
撰稿人:林欢

铺首

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铺首作为装饰,在商周时已见于铜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为门饰。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罗小华

罗小华(1516?—1565),明代制墨家,嘉靖时人,名龙文,字含章,号小华,能书画,其制墨颇精,采用桐油烟制成,有“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之誉,时人有重资争购罗墨以贩卖致富者。

方于鲁

方于鲁(1541-1608),初名大滶,字建元,徽州歙县人,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制墨家。早年从程君房学制墨,得其制墨真谛,始于徽州独立经营墨业。曾以“于鲁”铭款墨,进献朝廷,博得皇帝赞赏,遂更“于鲁”为名。著有《方于鲁墨谱》(分列国宝、列国华、列博古、列博物、列法宝、列鸿宝六卷),取象立义,收录自制墨六品,计385式。 方氏制墨,多用油烟,配以各种名贵药料,墨质纯净,光洁细腻,被世人视为珍品。

《中舟藏墨录》

清代进士袁励准撰写的藏墨著录。全书包括《郁华阁藏墨品》和《恐高寒斋藏墨品》。其书对墨的形状、大小、款识记述较详细,尤以明万历年间墨为多,并附有墨的拓片,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