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纹洒金纸
【罗纹洒金纸】
新0015498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罗纹洒金纸,清雍正,长133厘米,宽65厘米。
  罗纹洒金纸为宣纸的一种,纸面有明显横纵细线相交的纹样,但与帘纹不同。纸色淡黄,并施以细密的金箔,制作精细。罗文笺最早见于北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以细布先一面浆胶,令劲挺,隐初其纹者,谓之‘罗纹笺’。”清代罗纹笺纸得以改进发展,工艺繁复且洒饰金箔,较一般的宣纸厚,不易渗水,质地细密。康熙、雍正之际,又有杭州著名良工王诚之以铜丝帘造阔帘罗纹纸,世人多有仿制,以竹帘造者称“狭帘罗纹”。罗纹纸制作精致,洒饰金箔,装饰华贵,为清代较为盛行的纸品之一。
撰稿人:赵丽红
关键词: 罗纹 宣纸 帘纹

罗纹

歙石纹理之一,如丝罗状。罗纹也分十几种,有角浪水波纹、算子罗纹、金花罗纹等。纹分粗、细,以细密纯净者为上品。

宣纸

原指出出产于唐代宣州地区的纸张。后专指明清时期以青檀树皮及少许稻草为原料制成的纸张。其纸质洁白细腻,不易虫蛀,色泽经久不变,是中国的一种高级书画用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而成,水墨不易渗透,适用于在其上工整细致地描绘和反复上色,常用来画工笔画;生宣则容易渗透水墨,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多用于写意画。

帘纹

造纸工匠在使用可移动的竹帘捞纸时,因编织竹帘时多有缝隙留存,导致阴干的纸面上呈现明显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