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慰祖石鼓墨
巴蔚祖石鼓墨
巴蔚祖石鼓墨按天干编号排序
巴蔚祖石鼓墨刻大篆鼓文一面
巴蔚祖石鼓墨刻楷书释文一面
【巴慰祖石鼓墨】
故0012913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巴慰祖石鼓墨,清乾隆,直径4厘米,高3厘米。清宫旧藏。
  墨仿唐朝初年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出土的石鼓形制成,故名。墨共10锭,通体漆衣装饰,按天干编序号排列,鼓两面分别摹刻大篆鼓文和楷书释文,癸字号墨锭铭文末楷书署“乾隆甲辰三月歙巴慰祖缩临”。墨十锭共装盛于黑漆匣内,匣盖填金题“石鼓墨”。
  石鼓墨始现于清代,显然是受金石考据学盛行的学风影响而作,清乾隆朝便有数套石鼓御墨流传。巴慰祖署名于此墨,既不冠以“臣”字,也不谦加“恭”字,说明此套石鼓墨是其为自娱而制。
撰稿人:吴春燕
关键词: 石鼓 巴慰祖 漆衣

石鼓

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为10块质地为花岗岩的大石头。因石形似鼓,后人称为石鼓。其圆顶呈馒头形,上狭,中间略鼓,平坦光滑,下凹凸不平天然曲折,底部均为人工凿成的平底。10鼓的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高95厘米,最矮者高60多厘米。

巴慰祖

巴慰祖(1744—1793年),字予籍,号晋堂、隽堂,安徽歙县人。官候补中书。少读书,无所不好,亦无所不能,所藏法书、名画、钟鼎、尊彝甚多。时作古器,脱手如数百年物,虽精鉴者不能辨。擅画山水、花鸟,工隶书,劲险飞动,有建宁、延熹遗意。刻印宗程邃,为清代徽派制印名家,旁及钟鼎款识、秦汉石刻。《广印人传》中有传。

漆衣

明代方于鲁创新的制墨业装饰工艺。即在成墨上进行刮摩,使之发出光泽。《方氏墨谱》载:“刮摩自建元始,刮摩磋以锉,摩以木贼,继以蜡帚,润以漆衣,袭以香药,其润欲滴,其光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