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山人款端石砚】
新0018719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白鹤山人款端石砚,明,长21厘米,宽14厘米,厚3.6厘米。
砚为端石质,长方形。砚面深雕砚池、砚堂平宽。背面深雕四边框,其内深刻“白鹤山人”篆书方印。砚一侧阴刻“龙津”二字。
此砚石质黝黑润泽,呵气生津,侧面银线纹理直通砚底,为石肌自然生成,虽有剥蚀,但石质精良。
撰稿人:赵丽红
端石
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砚池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
砚堂
砚的中心研墨处。为砚较为空白开阔的部位,又称墨堂、砚心。此处便于研墨,利于旋转,易于运动。砚的实用价值即视砚堂处石质的好坏而定。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