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铭端石长方砚
翁方纲铭端石长方砚
翁方纲铭端石长方砚砚背刻图及题铭
【翁方纲铭端石长方砚】
新0006642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翁方纲端石长方砚,清嘉庆,长22.2厘米,宽14.7厘米,厚1.3厘米。
  砚端石制,长方形,色紫而黑,石质莹润。砚堂平直宽阔,其上端深凹长方形墨池。砚背浅刻一老者抱琴,衣袍素净,上部题铭“陶靖节抱琴图”六字,左下侧署“南楼老人陈书摹”并篆书“陈书”印,右侧署“戊辰三月十二日,北平翁方纲观”并篆书“苏斋”印。此砚造型简洁,为文人用砚风格。
撰稿人:赵丽红

端石

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

砚堂

砚的中心研墨处。为砚较为空白开阔的部位,又称墨堂、砚心。此处便于研墨,利于旋转,易于运动。砚的实用价值即视砚堂处石质的好坏而定。

陈书

陈书(1660-1736年),自号上元弟子,晚号南楼老人,钱纶光妻,陈群之母,浙江嘉兴人。幼咏诗礼,好法书名画,山水、人物、神佛、花鸟、草虫皆能入画。有《复庵诗稿》。

北平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