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田款端石东井砚
莘田款端石东井砚
莘田款端石东井砚砚面
莘田款端石东井砚砚底
莘田款端石东井砚砚侧拓片
莘田款端石东井砚砚底拓片
莘田款端石东井砚砚面拓片
【莘田款端石东井砚】
新0013437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莘田端石东井砚,清康熙,长19.2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
  砚端石制,随石形。砚堂宽阔,砚首开方井式砚池,池旁题“东井”二字,砚堂边署“鹿原”并“林”、“佶”小印。砚背面镌刻四言隶书:
  汝端祖明,我研既平。天一资生,汝司其贞。
  源泉盈盈,雨施云行。人文郁极,猗欤化成。
署名:“莘田任”,并“黄”、“任”篆书小印,其下又刻篆书“十砚轩图章”长方印。砚一侧有“飞泉涌流”四字,其下为“东井山房”印款。
  此砚石质精良,砚体厚重,所署莘田、林佶者均为清代藏砚家。
撰稿人:赵丽红

莘田

黄任(1683—1768年),号莘田,福建永福人。康熙壬午(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官粤东四会令(广东端州知县)。工诗,有砚癖,康熙时期收藏上好砚十方,名其斋为十砚斋,自号十砚先生。有《香草斋集》、《秋江诗集》传世。

端石

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砚堂

砚的中心研墨处。为砚较为空白开阔的部位,又称墨堂、砚心。此处便于研墨,利于旋转,易于运动。砚的实用价值即视砚堂处石质的好坏而定。

砚池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

鹿原

林佶,字吉人,号鹿原,福建省侯岗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工书,善篆、隶,尤精小楷。家多藏书,著有《朴学斋集》。平生喜藏砚刻铭。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他61岁尚在。

十砚轩

原名“香草斋”,为清初福州永泰县诗人黄任所居,在福州南后街光禄坊口早题巷。黄任,字莘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乡试举人,曾任端砚产地广东高要县知县。黄任爱砚成癖,当他罢官回乡时仅带回十方砚,遂改称“香草斋”为“十砚轩”,并自号“十砚翁”。黄任的“十砚”多为当时著名制砚名家顾二娘所制。

林佶

林佶字吉人,号鹿原,闽侯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家富藏书,工书法,尤善写书版,汪琬的《尧峰文抄》、陈廷敬的《午亭文编》、王士祯的《渔洋山人精华录》和《古夫于亭稿》等,皆其精写上版,藏书家称为“林氏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