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真如
真如,也译为“本无”、“如”、“如如”。佛教名词。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真实性质,为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或本体。由于各个宗派的主张不同,对真如的解释也有一定的差异。
《金刚经》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经典,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是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佛教把众生无名烦恼的一边叫此岸,把诸佛菩萨证得的涅槃寂静的一边叫彼岸,“金刚般若”是以金刚来形容般若。其义有三:一、般若如金刚般尖锐,能破一切无明烦恼。二、众生心理上最微细之五明烦恼顽强难化,坚如金刚,非此般若智慧而不能铲除。三、金刚般若指成佛之后的定心坚固如金刚,不为一切所动。本经采用问答对话体形式,即弟子提出修学中的疑难问题,佛予以回答。全经通过对“我相”、“法相”的破除而显示离相寂静、究竟无我的道理。两晋时,佛教般若之学盛行,本经一出世就受到佛教徒及一般学者的重视。后来的三论、唯识、天台、贤首诸宗都对此经作了注解,在唐代已有八百家之多。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华,携四卷《楞严经》以印学人心要。至六祖慧能因听诵《金刚经》而出家,因听讲《金刚经》而悟道,此后禅宗所依经典由《楞严经》转而为《金刚经》。本经至今还普遍受到佛教徒的高度重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