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千手观音像
【铜鎏金千手观音像】
新0012591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铜鎏金千手观音像,清,高16.5厘米。
      千手千眼观音也称大悲观音,其经典来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等。“千手”表示遍护一切众生,“千眼”表示遍照世间万物。“悲”意为能救拔他人之苦难,具有无上之法力。千手千眼观音自唐朝以来就广受一般信众的追捧。由于其形象较为繁复,除形体特别巨大者外,通常只用24臂或更少的臂来作象征示意。本观音正中双臂相对,双手合十,跣足直立在莲花台上。其余诸臂各持法器。外侧各站立一人,可能为善财龙女,也可能是乞丐与饿鬼。此造像设计成影壁形式,除具有象征意义外,更利于供养崇拜。

撰稿人:冯贺军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千手千眼观音

又名“千臂千眼观音”,简称“千手观音”,为密宗六观音之一。据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音在过去“无量亿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大悲心陀罗尼”后,即发誓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化生出千手千眼。千手以示遍护众生,千眼则示遍观世间,所谓为祈求世人解脱苦难所应机化身的。

跣足

跣,音险。跣足,意为光着脚,赤足。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善财

也称“善财童子”,佛教菩萨名。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取名善财。后受文殊指点,参拜53位高师,最后遇到普贤,实现成佛“行愿”。其常与龙女一起出现,相伴在观音身旁。

龙女

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载,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8岁便聪明异常,常听文殊讲《法华经》,后来见佛献宝,变为男身,立地成佛。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影壁

即正对大门或大门两侧相对独立的墙壁,有一字形和八字形,是中国建筑独有的形式。大门内之影壁,起遮挡外人视线的作用,使之不能对院内事物一览无遗。大门外之影壁,则有划定范围、指示道路的作用。宫殿建筑中的影壁,多用琉璃砖瓦修筑,壁心及岔角施雕饰,颇为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