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
【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
故0000028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20.5厘米。
  佛像由无量寿佛、背光、底座三部分分铸、插合而成。无量寿佛由紫铜锤打制成,头戴宝冠,面泥金,胸饰缨络,臂饰宝钏,著袒右肩衣,衣下垂至底座正面中央,双手托瓶(宝瓶已失),结跏趺坐。背光呈葫芦状,外饰火焰纹,头光及身光部分透空。底座外侈,四角饰变形莲花纹,正中錾刻“大清乾隆庚戌年敬造”款。像身系有黄签,上写“览利益紫金琍玛无量寿佛,五十五年四月十五日收,造办处呈。”
  乾隆时期铸造佛像甚多,年款一般刻为“大清乾隆年敬造”、“乾隆年造'、“乾隆敬装”等,提及具体年款的以“庚寅”、“庚子”、“庚戌”为多,这是因为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按中国传统计岁法,“庚寅”、“庚子”、“庚戌”分别是乾隆60、70、80岁大寿。每逢这些年份,必定要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而进献无量寿佛,祝乾隆皇帝长寿无量,是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此像系造办处为乾隆80岁圣诞铸造的,并于四月十五日进献,由是可见祝寿活动早在乾隆生日之前几个月,便已拉开了序幕。
撰稿人:冯贺军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之意译,在藏传佛教体系中,其既为理想的佛国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同时又是可以赐予众生今生世寿的长寿佛。

背光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泥金

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用于书画、髹漆等方面。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紫金

指紫金石,产于青州临胊(今山东省境内),紫色。清《砚小史·青州紫金石》中引唐彦猷《砚录》记载:“……此石盖出于州之南二十里,曰临胊界,掘土数丈乃得。石有数重,人所取者不过第一二重,若至第四重,润泽尤甚,而色又正紫。虽发与端歙同,而质微下。”以紫金石制砚,不知始于何时,但宋人的砚谱中已有紫金石的记述,宋高似孙《砚笺》中记载:“晚唐兢取紫金石,国初已乏。”

紫金琍玛

紫金琍玛是藏传佛教金铜佛像中最贵重神圣的品种,选用多种贵重材料合金铸造,据清代宫廷档案记载需用红铜、金、银、自然铜、钢、锡、铅、水银8种金属,再添加钻石、五色玻璃合铸而成。此类佛像具有独特的美丽光泽,紫黑色中反射出五彩的荧光。

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