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仿董源溪山行旅图轴
【文嘉仿董源溪山行旅图轴】
新0014595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仿董源溪山行旅图》轴,明,文嘉绘,纸本,设色,纵190.4厘米,横52.3厘米。
  本幅落款:“万历甲戌五月四日,茂苑文嘉。”钤“文嘉之印”、“肇锡余以嘉名”白文印,“文水道人”朱文印。“甲戌”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作者时年74岁。
  作者在题记中自称仿董源,实则主要是由文徵明一路而来的画法,反映了当时吴中文人游乐的生活情趣。笔法工整细致,构图繁密严谨,气韵苍逸澹然。山石用干笔淡墨皴擦,复以浓墨点苔,树木枝干行笔松秀,枝叶多用浓淡不同的墨点组成,罩一层花青,近浓远淡,层次分明。图绘山石曲径,溪头岸畔,小桥舟船,酒肆小店,行人酒客,正如作者自题:“野店山桥溪路远,岚光林影翠烟铺。寒骞破笠冲风去,行旅攀援酒载沽。”

撰稿人:张震


关键词: 董源 文嘉 吴中 文徵明

董源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文嘉

文嘉(1501—1583年),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次子。初官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政。工诗文书画,王世贞评:“其书不能如兄,而画得待诏一体。“精于古书画鉴别,有《钤山堂书画记》一卷,乃严嵩家藏书画的清点记录。工篆刻,为明代之冠。著《和州诗》。

吴中

吴中(1372—1442年),字思正,明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明洪武末年为营州后屯卫经历。成祖取大宁迎降,以转饷捍御功累迁至右都御史。永乐五年(1407年)改工部尚书。从北征复改刑部。仁宗即位复其官,兼詹事加太子少保。正统六年(1441年)殿工成,进少师。七年(1442年)卒,年70。追封茬平伯,谥荣襄。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三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门画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和文坛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