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瑛溪桥话旧图轴
【蓝瑛溪桥话旧图轴】
新00099499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溪桥话旧图》轴,明天启二年(1622年),蓝瑛绘,绢本,设色,纵172厘米,横61.3厘米。
  本幅自识:“天启二年秋月作于清樾轩。蓝瑛。”后钤“钱塘蓝瑛”印。
  明“天启二年”为1622年,蓝瑛时年38岁。
  图中画层云出嶂,瀑飞泉涌,山峦走势如龙,气象高旷。山下松壑翻涛,渔翁扁舟泊岸,二高士憩坐石桥对语。作品仿元末明初王蒙的山水画法,山石以披麻皴荷叶皴为主,用笔劲利秀爽,一丝不苟,松树层次丰富而笔墨细腻精谨,苔点布局疏落,云霭烘染得当,显示出蓝瑛早年对于传统的孜孜研习和初步的融汇能力,是代表其早期山水的为数不多的佳构。

撰稿人:杨丹霞


蓝瑛

蓝瑛(1585—约1666年),字田叔,号蜨叟、石头陀、西湖山民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早年以摹古为主,宗法唐宋元诸家,尤以习元黄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笔致工整细润,墨色清淡妍静。中年于传统的绘画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绘画面貌,笔墨苍劲雄浑,于疏简粗犷的线条组合中表现高峻突兀的江南葱郁之景。钱塘又称武林,后人将蓝瑛和从其学画的刘度、蓝孟、蓝深等合称“武林画派”。

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披麻皴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

荷叶皴

“荷叶皴”皴染的线条近似荷叶的筋脉状,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