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牙璋】
新0012594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玉牙璋,新石器时代陕西石峁文化,长27.4厘米,最宽5.7厘米,最厚0.7厘米。
玉已受沁为黑褐色,通体光素,首端刃部内弧,锋利。近刃部打磨内凹。柄部两侧各出一小齿牙,柄端一孔,单面钻。
牙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其可能来源于生产工具,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仪性兵器的象征。《周礼•典瑞》云:“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玉已受沁为黑褐色,通体光素,首端刃部内弧,锋利。近刃部打磨内凹。柄部两侧各出一小齿牙,柄端一孔,单面钻。
牙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其可能来源于生产工具,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仪性兵器的象征。《周礼•典瑞》云:“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撰稿人:徐琳
关键词: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1992年撤县建市)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等几种类型。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龙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红陶、黄褐陶和白陶等,造型有鼎、碗、罐、甗(yǎn,音掩)、鬶(guī,音轨)、盆等,制陶工艺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黑陶是该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以致有人曾将该文化称为“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是陶匠们用快轮拉坯法制成的。龙山文化黑陶的呈色是在烧成后期用烟熏法进行渗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