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华山庙碑
宋拓华山碑(册页9)
宋拓华山碑(册页8)
宋拓华山碑(册页7)
宋拓华山碑(册页6)
宋拓华山碑(册页53)
宋拓华山碑(册页52)
宋拓华山碑(册页51)
宋拓华山碑(册页50)
宋拓华山碑(册页5)
宋拓华山碑(册页49)
宋拓华山碑(册页48)
宋拓华山碑(册页47)
宋拓华山碑(册页46)
宋拓华山碑(册页45)
宋拓华山碑(册页44)
宋拓华山碑(册页43)
宋拓华山碑(册页42)
宋拓华山碑(册页41)
宋拓华山碑(册页40)
宋拓华山碑(册页4)
宋拓华山碑(册页39)
宋拓华山碑(册页38)
宋拓华山碑(册页37)
宋拓华山碑(册页36)
宋拓华山碑(册页35)
宋拓华山碑(册页34)
宋拓华山碑(册页33)
宋拓华山碑(册页32)
宋拓华山碑(册页31)
宋拓华山碑(册页30)
宋拓华山碑(册页3)
宋拓华山碑(册页29)
宋拓华山碑(册页28)
宋拓华山碑(册页27)
宋拓华山碑(册页26)
宋拓华山碑(册页25)
宋拓华山碑(册页24)
宋拓华山碑(册页23)
宋拓华山碑(册页22)
宋拓华山碑(册页21)
宋拓华山碑(册页2)
宋拓华山碑(册页19)
宋拓华山碑(册页18)
宋拓华山碑(册页17)
宋拓华山碑(册页16)
宋拓华山碑(册页15)
宋拓华山碑(册页14)
宋拓华山碑(册页13)
宋拓华山碑(册页12)
宋拓华山碑(册页11)
宋拓华山碑(册页10)
宋拓华山碑(册页1)
【西岳华山庙碑】
新0012522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西岳华山庙碑,宋末拓华阴本,十九开,九十七字。碑纵22.25厘米,横(半幅)12.8厘米。明清多位学者题识,其中有黄易观款。
  碑立于汉延熹八年(165年)。郭香察书。碑文记叙周至汉间历朝祭西岳祀典及袁逢、孙璆等重修西岳庙之事。隶书结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清朱彝尊《金石文字跋尾》谓:“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借以观前后变之所以然,则于书道源流是碑为易见也。使人易见者,非其至者也。”碑旧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今原碑已毁。
撰稿人:秦明

黄易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波磔

隶书笔画名称。向左下方的撇称波,向右下方的捺称磔。波磔对称,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郭宗昌

郭宗昌(?--1652年),陕西华州人,字允伯,一字胤伯,号委宛先生。清初隐居不仕,自构沚园于白涯湖上,柱础栏砌书刻款识铭赞。善鉴金石、书画,撰《金石史》、《松谈阁印史》,后者未见传本。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鸿博官检讨,后入直内廷。工诗,与王士祯齐名。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书工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他的隶书定为逸品下。亦工画。因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曾参与编纂《明史》。为完成《日下旧闻》一书,他不仅摘录古书,且逐一实地考察对照:“雄关绝障,策屐登临;名刹高台,按图指索。认籀文于甫草,最详同马攻车;剔碑版于荒苔,尽访吉金贞石。”历尽辛苦,终成此书。著有《曝书亭集》等书行世。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