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行书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
【乾隆帝行书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
故0023872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弘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清乾隆,纸本,行书,纵27.8厘米,横1144.5厘米。
  卷前引首乾隆皇帝行书自题“进参坚异”四字,卷后自题一则,钤印37方。
  乾隆皇帝临此本不止一卷,似乎对此情有独钟,平生一书再书,现保存下来在清宫里只此一件。他每次临写就其阙字、阙句处,都与冯惟讷《诗纪》详细校对,用董其昌的书法笔意补全,而此临本书法最使乾隆皇帝得意,不胜欣喜,正如跋中所云:“再临此卷,觉前者所摹尚不出范围,兹乃得运转自如,亦足以验今昔之诣力矣”。
  从第四柱到第七柱,帖首第一行都以“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开始,永和九年(353年)兰亭集会时,王献之只有十岁,还属于幼童,当然不可能会做诗,在诸多长辈面前也许不敢作诗。而诸人之诗又无王献之名字,乾隆帝认为柳公权临池时是偶误,董其昌临仿时亦未深考,造成如此墨迹和拓本上的误写和误刻,为了辨正,此本乾隆皇帝删掉了第一行“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八个字。乾隆帝在跋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第七柱)中,已经发现了董的缺漏,本卷一一补全,如“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河”、“主人虽无怀”、“玄契齐古今”、“曹茂之诗之标名”及“湍”、“沉”、“游”、“明”、“难”等,但依然缺少郗曇、虞悦、孙嗣五言诗各一首。
  其书法圆润遒媚,以赵字为主,结字丰满,运笔纯熟圆润中有生稚,规整中见消散。很是用心之作。由于乾隆皇帝一生“遍赐题榜”、“遍跋古代法书名画”,使人们不免产生了反感,觉得其书法全都“俗不可耐”。近代马宗霍《霋岳楼笔谈》曾论乾隆书法曰:“高宗席父祖之余烈,天下晏安,因得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而此件书作也不免多一些柔媚平稳的用笔,缺少一些挺峭劲利的风姿。
  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八。
撰稿人:李艳霞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曾任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历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宾客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工书,尤以楷书精绝。师颜真卿、欧阳询而能参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其用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语意双关,既论写字,又行笔谏。当时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另备资材,专求柳书。传世书迹颇多,楷书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最具特色。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乾隆皇帝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

马宗霍

马宗霍(1897-1976年),湖南衡阳人。致力于经学、古文字学和史学方面,著述甚丰。亦工书法,擅篆、隶、八分、行书诸体,集众家之长,自成一体。平生为人写的碑、匾、楹联、条幅不计其数。其信札和手稿亦为人所珍重。所编撰的《书林藻鉴》是一部对各朝书法发展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论的专著。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石渠宝笈续编》

记录清内府收藏的绘画、书法之著录书。清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辑。续编八十八卷,目录三卷。清内府所贮书画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历40余年,其间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乾隆帝敕谕王杰等人重加荟辑。是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辑,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体例依初编以书画作品的贮存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分辑,以备点查。其叙述书画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文字分划段落,标界朱栏,以清眉目。书首列有总目,以便查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