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行草诗轴
【邓石如行草诗轴】
新0010187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行草诗》轴,清,邓石如书,纸本,行草,纵172.8厘米,横100.3厘米。
  释文:   
  百尺偕攀豁远眸,遥山环碧暮云流。红黄零乱江城树,烟火凄迷海国秋。汀起征鸿船泊岸,画开寒月客登楼。四围水木真如画,我欲横琴卧上头。
  戊午初冬,同人晚眺峻爽楼作。顽伯邓石如。
  款署 :“戊午初冬,同人晚眺峻爽楼作,顽伯邓石如。”钤“邓氏完白”白文印、“邓石如字顽伯”白文印。引首钤“家在龙山凤水”朱文印。
  本幅自书七律诗一首,按款署“戊午初冬”,作者时年56岁,为晚年书作。邓石如篆、隶、真、行、草五体俱精,尤以篆书著称。存世行草书较少,而此幅行草书可见其植根于篆、隶,又汲取了北碑的点滴,既“苍劲朴厚”又“流丽清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书:“他的草书,潇洒遒劲,更觉气满神光,跌宕奇肆,隽永耐味,笔气流丽。”充分说明了邓石如的行草书法艺术之成就令后世敬仰。

撰稿人:李艳霞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因避清仁宗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怀宁(今安徽安庆)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少好刻石,弱冠谒江宁梅镠,梅家多藏金石善本,尽出与石如,使专摹习。客梅氏八年,学既成,又客于两江总督毕沅幕府。三年后辞归。工书法、篆刻。书工各体,以篆、隶为最精,颇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清李兆洛谓其书“真气弥满,楷则俱备,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对清代中、后期书坛有巨大影响。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书行世,《清史稿》有传。

真如

真如,也译为“本无”、“如”、“如如”。佛教名词。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真实性质,为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或本体。由于各个宗派的主张不同,对真如的解释也有一定的差异。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广东佛山南海区)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