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透明玻璃渣斗】
故00106848-3/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绿色透明玻璃渣斗,高8.7厘米,口径7.7厘米。
渣斗喇叭口,鼓腹,平底。通体由透明绿色玻璃磨制而成,器外壁打磨成连续的六角形切面为装饰。
渣斗即为吐盂,是宫中生活用品之一,其质地多为瓷器、铜器和珐琅器,而玻璃制的渣斗则十分少见。此渣斗玻璃质地纯净,透明度极佳,所磨制的几何纹样近似于现代风格,有立体效果,更显玻璃器皿晶莹剔透。此为清乾隆时期的精品,乾隆朝之后,玻璃磨制的工艺水平有所下降。
渣斗喇叭口,鼓腹,平底。通体由透明绿色玻璃磨制而成,器外壁打磨成连续的六角形切面为装饰。
渣斗即为吐盂,是宫中生活用品之一,其质地多为瓷器、铜器和珐琅器,而玻璃制的渣斗则十分少见。此渣斗玻璃质地纯净,透明度极佳,所磨制的几何纹样近似于现代风格,有立体效果,更显玻璃器皿晶莹剔透。此为清乾隆时期的精品,乾隆朝之后,玻璃磨制的工艺水平有所下降。
撰稿人:张荣
渣斗
渣斗,又名奓(音乍)斗,造型来源于瓷器,或可溯源至商周时期的青铜觚。其特点是侈口,高颈,鼓腹,短足,口径可与腹径相等或稍大,颈的高度约占全器的二分之一。当奓斗作为实用器使用时,其功能相当于唾盂。玻璃奓斗只有清代才有,并且流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嘉庆以后虽有,但品质已差得远了。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几何纹
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