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款掐丝珐琅八吉祥纹长方熏炉
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薰炉
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薰炉底款
【万历款掐丝珐琅八吉祥纹长方熏炉】
故0011682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万历款掐丝珐琅八吉祥纹长方熏炉,明万历,通耳高9.1厘米,盖面26.8×14.4厘米,底面25.5×13.2厘米。清宫旧藏。
  熏炉呈长方形,朝冠式双耳,垂云式四足。四壁以白色珐琅釉为地,饰掐丝填彩釉的八吉祥纹。盖面做铜鎏金镂空纹饰,边框为一周“卐”字纹,内为绣球纹。底部中心长方框内做掐丝填红釉的“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款,四周以如意云头纹围绕 。
  此器胎体较厚,成型规矩,釉面平滑,砂眼较小,这些特征表现出万历时期珐琅烧造工艺的进步与发展。
  明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风格特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珐琅色彩的运用和搭配上,除继续以蓝色珐琅做地色外,出现了以白、绿、赭色为地,色彩偏淡,较盛行暖色或中间色。图案花纹普遍采用双线掐丝技法。装饰题材也较丰富。八吉祥、卐字等吉祥纹饰充斥在珐琅器的装饰中,此熏炉即是一例。

撰稿人:李永兴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八吉祥

八吉祥,即法轮、海螺、宝伞、天盖、莲花、宝瓶(罐)、鲤鱼、盘长八种吉祥物。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镂空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红釉

颜色釉品种之一。其以铜为呈色剂,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但呈色不太稳定。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铁红釉为低温釉。高温红釉种类很多,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造工

总成制作之工。

间色

古建筑彩画和斗栱以蓝、绿色彩交替使用的手法。若斗为绿色,栱则为蓝色;相邻的一攒正相反,斗为蓝色,栱为绿色。彩画枋心为绿色,则盒子为蓝色;明间与次间、梢间,蓝绿色彩均交替运用。间色的手法避免了单调,增加了两种简单颜色的色彩表现力。

双线掐丝技法

掐丝珐琅器的装饰技法有单线和双勾线之分。双线指在图案装饰中用两条掐丝线处理纹样轮廓,如花卉的枝蔓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