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红绿彩鱼纹碗】
新0010531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白釉红绿彩鱼纹碗,金,高6.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5.4厘米。
碗敞口,斜壁,圈足。内外施透明釉,胎体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碗内以红绿彩描绘鱼藻纹,外围弦纹数道。
此碗构图简洁明快,笔法潇洒自如。
此类红绿彩器,过去一向被认为是“宋加彩”器,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发现这种红绿彩器均出土于金代墓葬,不见有北宋墓葬出土。因此,其时代应为金代。河北磁州观台窑、山东淄博窑、河南鹤壁窑、山西长治窑等金代窑址都出土此类器物。器形以小碗为主,一般是在白釉器物上以红、绿彩描绘纹饰,再经低温烧制而成。有的器物是以红、绿、黄三种色彩描绘,故又称“金三彩”。
碗敞口,斜壁,圈足。内外施透明釉,胎体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碗内以红绿彩描绘鱼藻纹,外围弦纹数道。
此碗构图简洁明快,笔法潇洒自如。
此类红绿彩器,过去一向被认为是“宋加彩”器,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发现这种红绿彩器均出土于金代墓葬,不见有北宋墓葬出土。因此,其时代应为金代。河北磁州观台窑、山东淄博窑、河南鹤壁窑、山西长治窑等金代窑址都出土此类器物。器形以小碗为主,一般是在白釉器物上以红、绿彩描绘纹饰,再经低温烧制而成。有的器物是以红、绿、黄三种色彩描绘,故又称“金三彩”。
撰稿人:郭玉昆
鱼纹
以鱼与余同音,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鱼”。宋代南北各窑已多有用此题材,在元代景德镇、吉州、磁州、龙泉各窑制品中亦常见,至明清彩瓷中使用更为广泛。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
化妆土
化妆土,即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在器物表面留着的一层薄薄的色浆。化妆土又称陶衣。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鱼藻纹
在陶瓷发展史上,鱼纹出现较早,新石器时期陶器上已有发现,以后历代沿袭。“鱼”、“余”同音,具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含义。鱼藻纹成为各个时期瓷器装饰的传统题材,在明清两代尤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