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釉镂空壸门砚台
青釉砚台
青釉砚台砚面
青釉砚台底部
【越窑青釉镂空壸门砚台】
新0014074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越窑青釉镂空壸(kǔn)门砚台,唐,高3.9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13.4厘米。
  砚面圆形微向内凹,与口沿相隔一道沟槽,器身直壁,上壁有一圈凹形沟槽,下壁镂有七个月牙形花边,下承以圆形圈足,足内中空。胎呈青灰色,致密而厚重。通体施青绿釉,釉薄而均匀。 此砚设计古朴典雅,既实用又美观。
  砚是研墨用具,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此砚又称辟雍砚。“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立的大学,后成为国子监中的主要建筑,四面环水,系皇帝临雍讲学的地方。古代工匠仿效辟雍形状创制了辟雍砚,流行于南朝至唐、宋时期。

撰稿人:徐巍
关键词: 越窑 青釉 镂空

越窑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镂空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