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壶扁圆形、短弯流、三叉交柄高提梁、卧足。圆盖,山影形钮。壶正面腹部镌刻楷书“山水之中作主人”七字,落款“子冶”。
子冶即瞿应绍,字子冶,清道光时期制壶名家,是继陈曼生之后的又一壶艺书画家,他所制之壶时人称之为“三绝壶”——诗、书、画合绘于一壶。
宜兴
宜兴(1747—1809年),字桂圃,镶红旗人,清宗室爱新觉罗氏,恒新之子,永字辈。十一岁时授七品笔帖式,曾授太仆寺少卿、内府学士、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经筵讲官、盛京礼部侍郎、盛京户部侍郎、盛京刑部侍郎、盛京仓场侍郎、山东巡抚、江苏巡抚、领队大臣、科布多参赞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步军统领、翻译会试考官等职,著有《清文补汇》、《庸言知旨》等要籍。
宜兴窑
明清时期的陶窑,位于江苏省宜兴丁蜀镇,以生产紫砂陶而闻名。主要产品是茶具和花盆,其中茶壶的制作最为突出,涌现出时大彬、陈仲美等制壶名家。宜兴窑还烧制仿宋钧的带釉陶器,名宜钧,又名欧窑(明万历时期欧子明所创制)。清时,宜兴窑产品博得皇宫的喜爱,雍正、乾隆皇帝多次传旨对其作品的造型和装饰给予具体指示。
提梁壶
提梁壶与鸡冠壶、皮囊壶为辽代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特殊器形之壶,用以盛放酒或水,形状模仿皮制囊壶造型,便于携带。
瞿应绍
瞿应绍(1780—1850年),字子冶,一字陛春,号月壶,又号瞿甫,又署老冶,室名敏秀堂。上海名士,清道光年间贡生,官玉环同知。善诗文,精画竹,好刻竹于宜兴茶壶上。尤擅制砂胎锡壶,与杨彭年合作,往往壶柄有彭年印记者即应绍手制。他是继陈曼生之后的又一壶艺书画家,对制壶艺术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陈曼生
陈曼生(1768—1822年),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种榆道人、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等,浙江杭州人。曾任溧阳知县。四体书都很精绝。他以渊博的文学底蕴与紫砂大师合作切磋制壶,首创将铭文、线画艺术融汇到紫砂壶的装饰中,开拓了一种全新的装饰理念,创制出曼生“十八式”等一批风格文雅的优秀作品。著有《种榆仙馆集》《桑连理馆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