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臂搁长形,覆瓦式,以留青技法为主刻画山水人物,构图饱满,纹饰细腻入微。下部雕刻海涛翻卷,崖岸兀立,其上虬松挺立;上部巉岩峭拔,如横空而出。又于半空中、波浪间、崖岸上雕刻和合二仙、刘海蟾等仙人形象。其留青技法极为熟练,用青色表皮的去留薄厚来表现笔触的浓淡深浅。利用竹材纵向丝状的肌理营造干湿渲染的效果,并结合浅浮雕、阴刻等技法,追求工笔画的意境,显示出当时的竹雕留青技法已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
留青
竹雕的一种手法。其作法是利用竹子表面的光亮外皮刻出花纹图案,再把无用的外皮剔除,使表皮形成浅浮雕式图案,谓之留青皮或留青。
臂搁
文房用具,又名“秘搁”。一般为片状,背面内空,写字时可置于肘下,以免将写过的字弄脏。宋代文献中已有臂搁使用的记载,目前发现的古代臂搁多为竹、木、牙、玉制。
刘海蟾
刘海蟾为五代宋初时的道士,初名刘操,又名刘哲,字昭远、宗成、元英,燕山人。辽朝进士,事燕主刘守光任丞相。日常好谈性命,兼崇黄老。因谏言不被采纳,托疾挂印而去,遍游访道。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人多呼其刘海蟾。遇吕纯阳传授秘法,修真得成仙道,遁迹于终南山和太华山之间。全真道奉其为北五祖之一。后来因人们称其刘海,而名字又有“蟾”字,渐而敷衍出“刘海戏蟾”的传说,即“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刘海戏金钱”,刘海被视为钓钱散财之神。
在民间传统思想中,刘海戏金蟾与和合二仙、天官、财神、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组合在一起,寓意吉祥喜庆。
和合二仙
唐朝贞观年间,有一个姓张的河南人,二十余岁了,仍寡言迟钝。因辽东从军的长兄久无音信,父母惦念,他就包好烙饼,说是给哥哥送去,出门后快速如飞,傍晚回到家里,并带回哥哥的家书。一天往返万里,人们对他极为佩服,称他“万回哥哥”。宋代杭州腊月已有祭祀“万回”的习惯,称他为和合神,保佑万里之外的亲人能够早日回家团聚。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唐代诗僧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苏州寒山寺有二仙的雕像,手持“盒”与“荷”,音同“和”、“合”,即取“和合”之意,有和睦同心等意。和、合二仙主管团聚和顺。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