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菊花图臂搁】
故0012109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竹雕菊花图臂搁,清,长24.8厘米,宽6.8厘米,厚1.9厘米。清宫旧藏。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矮足。器表以去地浅浮雕配合阴刻法表现纹饰。画面以菊花为主体,据守半边,构图奇峭。下部盛开的菊花尤为引人瞩目,杂以竹叶等,合为二君子,含义隽永。花瓣轮廓线清晰,如墨线双钩,并于轮廓内打漥,立体感甚强。花叶均区分出阴阳向背,正向者以阳线为界,用阴线刻筋脉,上部背向花瓣,花朵瓣瓣弧凸,背向叶片则以阴线勾边框,以阳线为叶脉。此作精雕细镂,运刀如笔,有工笔画的风韵。右上楷书引首:“唐醻写于玉笙楼”及“王曾铁笔”款识并“开”、“先”篆书印2方。
唐醻,明时南汇(今属上海)人,字去非,工花鸟。传说其隐居闵行玉笙楼20年不出。王曾其人不详。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矮足。器表以去地浅浮雕配合阴刻法表现纹饰。画面以菊花为主体,据守半边,构图奇峭。下部盛开的菊花尤为引人瞩目,杂以竹叶等,合为二君子,含义隽永。花瓣轮廓线清晰,如墨线双钩,并于轮廓内打漥,立体感甚强。花叶均区分出阴阳向背,正向者以阳线为界,用阴线刻筋脉,上部背向花瓣,花朵瓣瓣弧凸,背向叶片则以阴线勾边框,以阳线为叶脉。此作精雕细镂,运刀如笔,有工笔画的风韵。右上楷书引首:“唐醻写于玉笙楼”及“王曾铁笔”款识并“开”、“先”篆书印2方。
唐醻,明时南汇(今属上海)人,字去非,工花鸟。传说其隐居闵行玉笙楼20年不出。王曾其人不详。
撰稿人:刘岳
臂搁
文房用具,又名“秘搁”。一般为片状,背面内空,写字时可置于肘下,以免将写过的字弄脏。宋代文献中已有臂搁使用的记载,目前发现的古代臂搁多为竹、木、牙、玉制。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双钩
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