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宫法器看乾隆皇帝的理想世界
——“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系列讲座第六讲

时间:2023-06-29

2023年6月16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林欢老师作题为“从清宫法器看乾隆皇帝的理想世界”的专题讲座。该讲座为“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系列讲座第六讲。此次讲座由故宫学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淑娴老师主持,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主办,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宣传教育部联合承办,旭日慈善基金特别支持。讲座在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数字所演播厅)举行,来自院内外70余名听众现场聆听了讲座。


主讲人林欢老师


讲座伊始,主持人张淑娴老师介绍了林欢老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林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硕士(藏族史)、博士(维吾尔史),2005年起供职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从事中国古代文具的保管、展览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徽州工艺美术、清代宫廷史。在各类期刊发表专业文章60余篇,出版《徽墨胡开文研究》、《含英咀华——乾隆皇帝的文房之趣》等专著。近年来多次参与午门展览的筹展准备工作,如2020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2022年“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等,也是此次“祥开万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他曾接受十年的地方志研究专业训练,擅长于针对某一特定文化区域的文物进行专门的社会史研究,并将这个特定区域的文物与宫廷文化结合起来,探讨中国古典物质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史交流。而“祥开万象”展,恰恰反映了他自工作以来一贯的学术关注点,以物证史,展示西藏与内地的交流、交往和交融的历程。


主持人张淑娴老师


乾隆皇帝在紫禁城内外建立了很多书房。而在这些书房中,佛堂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佛堂里面有很多具有清宫特色的宗教法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法器多被漠视,或被视作清宫金银工艺品而单独保存。本次讲座,林老师以清宫法器的制作为例,证明清代宫廷与西藏地方的关系(手工业技艺、文化交流等)也非常密切,并不亚于清宫与南方各省之间的关系。


讲座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即:三生有约、舍利信仰、色空如一、万法归一。


第一章、三生有约。六世班禅进京是清代民族关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三生有约”出自乾隆在六世班禅肉身舍利返回西藏的前夕,表示悼念之情的《送圣僧班禅额尔德呢舍利归后藏诗以志惜》一诗。讲座从展览中六世班禅小银像出发,提出通读“六世班禅传”,我们可以发现四个小细节:一、弘历非常在意班禅的生日。二、在初次会见中,他反复提及自己十分高兴。三、弘历在诗文中反复提及他与班禅的“旧识”关系。四、弘历在吊唁班禅时悲伤地喊出“我(朕)的喇嘛”后昏厥过去。而这四个细节,证明乾隆帝对六世班禅不同寻常的私人感情关系。在此基础上,林欢结合档案,不仅推断了小银像进宫的时间,揭示了小银像佛窝的改造过程,而且揭示出乾隆帝悼妻念子的行为,符合清代传统文人的风俗习惯,而利用佛像崇拜、舍利信仰表达自己的哀思,是当时普遍的社会认同和文化习俗。


班禅小银像


第二章、舍利信仰。从乾隆的个人遭遇谈及到舍利信仰后,林欢详细讲解了清宫舍利的种类、来源、清宫嘎巴拉的制作、清宫舍利容器的陈设和盛装。这些舍利寄寓了乾隆皇帝的个人情感,不仅表达了他对佛法的崇敬之意,而且从侧面映证了他对祖先、亲人的哀思。


舍利,本意指释迦牟尼的骨灰结晶体,是其真身遗物,最具象征意义。随着佛教的传播,后人亦将历代高僧圆寂后的遗体和骨灰也称为舍利。舍利供奉的现实作用:祈福、传法、团结。清宫舍利的来源,应由藏地传入,舍利能够保佑众生的理念也由高僧传授。


清宫舍利的种类。大概分为四类:一、佛舍利;二、嘎巴拉(碗、鼓、珠);三、高僧舍利(骨、牙);四、后/妃舍利(甲、发)。嘎巴拉碗大致两种用途:作为密宗法器使用或作为舍利进行供奉。按藏密说法,嘎巴拉来源于生前深刻领悟过佛门妙法真谛的高僧大德在圆寂之前发愿施舍的遗骨,十分稀少和珍贵。其中某些颅骨上的个别部位会呈现与众不同的特异形式。


嘎巴拉碗即颅骨碗。它是专供藏传密宗佛事活动之用的一种特殊法器,象征大悲与空性。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将嘎巴拉碗等同于嘎巴拉佛珠,是信众膜拜瞻礼的对象。嘎巴拉鼓,是由人骨制成的无柄鼗鼓、手鼓。藏文称“达玛茹”,清宫依藏文称“札嘛噜”。在印度教嘎巴拉派中,天杖、达玛茹和嘎巴拉碗分别是瑜伽母的三大器物。属于藏传佛教中的称赞类法器,同时也是修行密乘四部之无上瑜伽部时不可缺少的乐器,经常被用在宗教法会、仪式、诵经活动和宗教舞蹈等场合,平时也陈供于香案之上。其具体形态通常为以两个头盖骨黏合成的鼓腔,并束以金属腰箍。嘎巴拉鼓作为伴奏用乐器,在法事演奏时常与金刚铃等并用。


嘎巴拉碗


铃杵匣


刘保注进嘎巴拉念珠


清宫舍利容器的陈设和盛装。舍利的保存(摆放)方式有四种:一、直接陈设(如:嘎巴拉碗);二、盒匣盛装(嘎巴拉鼓、嘎巴拉珠、佛舍利、高僧舍利);三、窝龛供奉(嘎巴拉鼓、嘎巴拉珠、佛舍利、高僧舍利);四、立塔供奉(后妃发甲)。林老师利用大量图片,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嘎巴拉碗的构造和陈设、中国历代舍利容器的演变规律、清宫窝龛的造型特点、清宫塔式龛与土木塔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等。


盛有舍利子的红漆舍利盒


须弥山顶金镶松石盒(台北故宫藏)


金嵌松石佛窝(布达拉宫藏)


第三章、色空如一。两岸故宫和布达拉宫等文博单位现存许多属于清宫晚期的玉质、瓷质、象牙质、珐琅质法器。按照清宫档案记载,清宫曾对于藏式法螺、嘎巴拉鼓、铜质铃杵进行了大量的仿制和创新。林欢老师通过对乾隆晚期“新造”玉质法螺、“新造”玉质嘎巴拉鼓、玉质铃杵、“新造”玉/铁钵的特点分析,探讨了西藏手工艺的制作理念对于清宫法器制作的影响。进而说明乾隆帝在六世班禅和三世章嘉的影响下,彻底接受了佛教中关于转世、轮回、色空如一的观点,并且从对祖先、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其思考的结果,就是要利用舍利信仰,不仅寄托哀思,而且要达到自己快速“成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跳出“轮回”。


六世班禅进右旋法螺(清代拆解)


六世班禅进银胎绿珐琅嵌宝石盖海螺


第四章、万法归一。根据佛教的说法,万法泛指宇宙之间的森罗万象。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也不算多。万法既归于一,一又归于万法。“一”是体,“万法”是相,本体与现象互存互证,同源同流。这一章,林欢老师介绍了藏密曼荼罗的种类、结构、清宫立体坛城、曼荼罗式建筑等,引导听众理解佛教的宇宙观。再由此引申出乾隆帝刻意在西藏曼荼罗的基础上,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清宫曼荼罗。这个具有乾隆个人意味的清宫曼荼罗世界,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包容性。而他作为这个曼荼罗的主尊,应当效法尧舜,实行仁政,赐民五福。而土尔扈特归顺而非归降、六世班禅主动进京觐见等举动,皆是其施行仁政、“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必然结果。


曼荼罗


五方佛


中国古代文人,素来具有“家国天下”之情怀。乾隆的书房,不仅是读书习作之所,更是感念家人,崇拜祖先的圣洁之地。佛堂信仰作为中国书房的一部分,在情感上寄托了乾隆帝一生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人生态度。这种被儒、释、道思想高度融合了的关于“仁”、“慈悲”的主张,超越了文化、民族、血缘等制约,进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精神动力。


讲座现场


最后,故宫学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淑娴老师进行了总结和点评:林欢的讲座将故宫的器物与档案、御制诗相结合,研究相对应的宫廷法器,从中探索它的制作过程和制作的动因。文物研究要以物证史,透物见人,展览不仅展示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精美器物,也透过文物体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林欢老师通过展示大量法器图片,探讨了乾隆皇帝的佛教信仰,以及他的心理活动。因而这个讲座,更能从“小家”着眼,对文化认同的“大家”角度加以解析,有助于广大观众们对“祥开万象”展进行更深刻的了解。


讲座结束后,部分听众就相关问题与林老师进行了更加详细深入的交流。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