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故宫联合创新实验室举办
第二届专题论坛故宫瓷器特点探讨

时间:2021-12-30

  故宫博物院与一汽红旗汽车集团于2020年创立“红旗故宫联合创新实验室”,为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民族品牌融合,深入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文化元素用于品牌设计的深层次转化,双方于2021年启动专题课程,将分别从建筑、园林、陶瓷、书画、家具、服饰等方面,多领域全方位地开展探讨。继今年九月份举办的第一届专题论坛“故宫宫殿建筑特点探讨”之后,又于年底举办了第二届专题论坛“故宫瓷器特点探讨”。故宫藏有陶瓷376155件套,收藏有数千件实物资料和自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从全国各地150多个重要窑口采集的3万多片瓷片标本。瓷器不仅是实用器物,也是陈设观赏收藏的佳品,在瓷器上呈现出来的颜色,将中国传统色彩发挥到了极致,仅红色就有祭红、粉红、胭脂红、抹红、积红、鸡红,朱红、宝石红、豇豆红等,纹饰更是多种多样,有一路连科、四海升平、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年年有余、喜上眉梢、麒麟献瑞、岁寒三友等吉祥喜庆、寓意深刻的图案,如何将传统元素运用于汽车设计之中,正是当代汽车工业设计面临的课题,汽车不仅是一件科技产品,也是一件承载传统精神的文化产品。


  2021年12月20日-12月24日,一汽红旗造型设计院设计团队在一汽红旗研发总院党委副书记王冬梅和设计院院长张铭带领下来到红旗故宫创新实验室进行了第二次学习探讨。此次以陶瓷为专题,邀请器物部副主任韩倩副研究馆员、黄卫文研究馆员、王光尧研究馆员、郑宏研究馆员做了主题讲座,由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主持。

 

 一汽红旗研发总院党委副书记王冬梅


一汽红旗造型设计院院长张铭

器物部副主任韩倩副研究馆员讲解“平安春信——清代宫廷花器”

  器物部副主任韩倩副研究馆员以“平安春信——清代宫廷花器”为题,讲述了花器的发展历史。中国插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其发展一脉相承,清宫花器的使用方式和基本样式集古今大成,既保留了插花最初用于供养的传统,延续了宋、明文人的雅趣,也发展出清代宫廷自身的特色。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式花器的用途,并从中了解如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等皇家的审美品味。通过“香花供养”及“燕闲清赏”,配以相应的绘画、图样,体现御用器物严格的生产制度。介绍了礼佛、祭祀等场合使用的供养性质的花器,以及书斋、闺房、厅堂、庭院等场合使用的赏玩性质的花器。花器的样式主要分“插花盆景”及“慕古求新”,从不同材质的插花器及盆景器,以及清宫使用的前代器物或仿制并改造的前代器物;皇家的品位方面,分“十全乾隆”及“大雅慈禧”,介绍了带有御笔书画、御制咏花器诗、题写御制诗的花器,以及“大雅斋”、“体和殿”的花器及图样。


黄卫文研究馆员讲解“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


  黄卫文研究馆员向大家讲授了“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并从胎釉、造型、风格、题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历代陶瓷的特征。首先引入了陶瓷的定义,接下来讲述了从东汉至明清的古陶瓷发展史。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大约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制作和使用陶器了。历经万余年的漫长发展,到东汉晚期,在浙江地区烧制成功了成熟的青瓷,我国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先掌握瓷器烧成工艺的国家。中国古代陶瓷发展也步入了陶、瓷并举,以瓷为主的历史阶段。自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出现后直至清末,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历经约一千七百余年,其发展脉络简而言之:自早期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以青瓷为主的“一元化”发展。隋唐时期进入“南青北白”的二元化格局。至宋代,制瓷窑场遍地开花,南北方各地不仅民间瓷窑烧造兴盛,而且出现了专为宫廷官府烧造瓷器的“官窑”。元代,在南北方各地瓷窑延续烧造的同时,以成熟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的烧成为代表,景德镇窑制瓷异军突起。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以明清景德镇御窑制瓷为代表,中国古代制瓷达到顶峰。


王光尧研究馆员讲解“故宫藏瓷的特点”


  王光尧研究馆员以“故宫藏瓷的特点”为题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概况。紧接着介绍了故宫藏瓷器的来源,主要分为六个类:第一类,以清宫旧藏构成的主体外,元明清三代皇宫传承下来的旧藏,其中清代御窑瓷器包括当时北京故宫、太庙、颐和园、景山等处,热河(承德)各宫,盛京(沈阳)皇宫,东、西陵的旧藏或用器。第二类,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在全国各地窑址调查所得标本。第三类,1949年以后中央政府从中央各部、各地博物馆、考古单位调拨的文物,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接受的礼品。第四类,接受的捐赠品,最著名的例证是孙瀛洲捐赠宋代名窑瓷器和明代御窑瓷器。第五类是收购品,这包括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的,也有故宫博物院自己收购的。第六类是作为国家行为的罚没品,走私、偷盗的涉案文物。随后又对比了台北故宫陶瓷收藏的情况。王光尧老师称:故宫收藏陶瓷器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拥有大量的民窑瓷器。


  收藏在各地窑址调查所获资料和1949年以后部分省市的考古发掘品更是故宫超越台北故宫的优势。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瓷质礼祭器、供器和宗教造像,还藏有窑厂变迁、改革历史的图像学资料等。王老师又以大量的图像资料介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并谈到建院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各种方式对陶瓷藏品的不断丰富和保护。


郑宏研究馆员讲解“漫谈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仿古瓷”

  郑宏研究馆员通过“漫谈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仿古瓷”。首先介绍了康熙时期的官窑仿古瓷,分为单色釉、青花、斗彩、五彩瓷和色地彩瓷。特点为仿写前朝款识,多为“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等,其中以“大明成化年制”款最多。 分别以图像对比的形式介绍了各类仿古瓷器的特点。以僧帽壶、黄釉碗、鸡缸杯等为例介绍了单色釉、青花、斗彩等的仿古样式。雍正时期仿古瓷,以仿烧古代五大名窑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最富成就。仿古瓷釉色纯正、造型精致典雅、品质优良。从造型、青花的发色、底足的处理极力追仿前朝特征,已然达到了可以乱真的艺术境地。仿古瓷器,却书本朝年款,说明其更多地是仿其古韵,借古创新,既仿古又创新样。主要有仿古代五大名窑;仿明代青花器,其中以仿永乐、宣德、成化为多;仿成化斗彩器。德镇的督陶官唐英与窑工们一起进行了仿古瓷的烧制,并在此基础上创烧瓷器的新品种。炉钧釉瓷器就是创烧出的仿钧低温釉瓷器,为一种新的釉色品种。雍正时期的仿古瓷器品类有仿古代五大名窑、仿汝釉、、仿官釉、仿铁骨大观釉、仿哥釉,雍正仿哥釉最为神似,釉面布满大小纹片,即所谓“金丝铁线”。乾隆仿古代名窑器釉色品种与雍正时期大体相同,但是器型更加丰富,且大器较多,多仿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器,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并大力摹古创新。制作工艺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制瓷工艺繁缛,有鬼斧神工之妙,体现出陶瓷工匠们卓越的艺术才能和艺术创造力。最后郑老师总结:清康熙、雍正、乾隆一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正是通过摩古、追古而不泥古,力主创新求变,推陈出新,同时大胆引进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才使这三朝时期官窑仿古瓷达到了我国瓷器制作的顶峰。宫廷仿古瓷器反映出社会精英阶层好古风气在宫廷的延续,同时又体现出清初康、雍、乾三帝个人的喜好和文化修养。清代宫廷仿古瓷器的成就是当时御窑瓷器生产技术进步与不断创新的体现。


  四位老师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讲授了陶瓷的功能、性质、历史等知识,上课过程中与红旗设计团队不断交流,从设计思路、应用元素等方面提出建议,使大家受益匪浅。红旗设计师表示,在四次课程结束后,对于陶瓷鉴赏和发展历史又有了新的领悟,日后将继续挖掘文物背后的内涵,提取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汽车设计中,让品牌具有文化魅力。


一汽红旗造型设计院设计师邹健宇汇报设计转化成果

  接受课程培训的同时,一汽红旗造型设计院设计师邹健宇分享了建筑、园林两次专题课程后的设计转化成果,阐释了设计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提到了第一届建筑论坛对设计师的启发,对宫廷建筑有了全新的理解,并通过实地考察,将建筑的纹样总结为具象纹样、抽象纹样和空间纹样。纹样实际上是一种装饰,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重复连续的,都具备文化寓意。园林是隐逸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代园林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设计师走访多处皇家园林,从形式上总结出,园林在设计构造中往往使用直曲聚散、横向纵向的手法堆砌建造。建筑和园林的空间布局手法将被运用于汽车设计之中,使汽车成为一种时尚、精致、高尚且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科技产品。


  此次陶瓷专题课程为期一周,故宫专家和一汽红旗造型设计院设计师不同角度的思维碰撞,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影响力。“红旗故宫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不断地交流创新,希望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和民族品牌的融合,一方面,在品牌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涵,使品牌得到质的升华;另一方面,在品牌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真谛,使传统文化在品牌中得以发扬光大、生机勃勃。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