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慈宁宫花园展示“环卫子女创意垃圾桶”——2016环卫子女成长计划于故宫展开一周“艺术实验”
故宫慈宁宫花园展示“环卫子女创意垃圾桶”——2016环卫子女成长计划于故宫展开一周“艺术实验”
时间:2016-08-26
  8月26日,“看我的”2016环卫子女成长计划•故宫艺术实验在故宫博物院慈宁宫花园正式启动。20个来自北京环卫家庭孩子的创新垃圾桶设计当日在慈宁宫花园展示,其中部分制作成可实际使用的垃圾桶在此试用一周,以此呼吁广大观众爱护博物馆及城市环境卫生,同时也让环卫子女以自身力量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及“公民意识”,助力孩子自信快乐成长。
  作为联合主办方代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常红岩、华夏银行副行长任永光、南方周末总经理姚伟新、指导艺术家代表方旭东等嘉宾出席当天启动仪式并致辞,与来自北京环卫家庭的20个孩子及其父母一起,欣赏了环卫子女们的创作作品。
  在幽雅的慈宁宫花园中,这些创意垃圾桶以“拿着纸油伞的宫女”、“顶部种植真正花卉青花瓷”、可实现垃圾分类的“气球”、可供玩耍的“滑梯”等形式展现,充满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展现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据了解,这20个孩子是在“华夏银行助力环卫子女成长基金”资助下,从256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从而入选2016环卫子女成长计划的。孩子们从父母工作中最熟悉的公共垃圾桶入手,在中国美术馆和指导艺术家一起“天马行空”开启垃圾桶艺术创作之旅。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钦松担任艺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老师提供了热心支持。艺术团队从筛选作品、艺术培训到垃圾桶改造,深度参与成长计划全过程,为孩子们的艺术梦想保驾护航。
  启动仪式后,故宫专业导览员带领环卫子女和家长,深入参观了这座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建筑群。对于20个孩子而言,这都是他们第一次和故宫的亲密接触,孩子们被故宫的景致和收藏深深震撼。而平时忙碌辛苦的父母这次与孩子同游故宫,也让这些环卫工人享受了难得的亲子时光。
  据悉,“2016环卫子女成长计划”源自华夏银行与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共同成立的“华夏银行助力环卫子女成长基金”。该基金连续三年每年捐赠善款100万元,共计300万元人民币,定向帮扶北京地区家庭条件困难的环卫一线职工子女,缓解环卫职工家庭生活压力,激发他们更好地服务首都的热情。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一定不是简单的“施”与“受”可以达成。结合绘画、设计,联合专业艺术力量启迪孩子进行垃圾桶艺术改造,并让改造成果在故宫博物院得以展示使用的“环卫子女成长计划”,期望增强参与项目环卫子女的社会自信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环卫子女真正搭建健康快乐成长的公益平台。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花瓷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女真

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12-13世纪时,曾建立统治中国北方达百余年的金朝,15、16世纪时以不同的姓氏分散生活于中国东北,后由努尔哈赤统一,由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