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自2013年4月29日起,故宫博物院外东路文华殿区域的文渊阁以原状陈列方式对公众开放。基于对文物保护和观众安全的考虑,参照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地的开放方式,观众不进入室内参观。
文渊阁,原为明代圣济殿旧址,是清宫中最大的皇家藏书楼。文渊阁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第一部《四库全书》告成,收藏于此。文渊阁位于现辟为陶瓷馆的文华殿北侧,今后,观众在欣赏过故宫博物院所藏自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珍贵陶瓷文物藏品之后,更可以前往文渊阁,领略乾隆时期清宫藏书楼的建筑特色。
背景材料
文渊阁为清宫藏书楼,位于东华门内文华殿区域,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1774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名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以便皇帝就近取阅。《四库全书》编成后,最初用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此四阁又称“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江南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称“南三阁”。
文渊阁整座建筑仿照浙江宁波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的营建理念和开间模式,又有所发挥。建筑装饰和油漆彩画以冷色为主,因黑色主水,寓意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安全。建筑外观为两层,实为三层,面阔6间,最西间设楼梯连通上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阁前有水池,有防火和区隔火种的作用。阁后湖石堆砌成山,东侧建有碑亭,亭内有石碑,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文渊阁内一层,置书架22,收藏《四库全书》经部书,以及《四库全书总目考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正中,置皇帝宝座,为进讲经筵之处。二层,置书架33,收藏史部书。三层,西尽间为楼梯间,其他五间通连,分别为子部书22架、集部书28架;明间,设皇帝御榻,以备皇帝登阁读书。
“北四阁”之书只限于皇帝御览或者皇帝特许人员浏览、使用,而“南三阁”之书则允许广大的士子到阁阅览、抄写。随着“七阁”在大江南北相继落成,乾隆帝“嘉惠士林,启牖后学”的愿望得以实现。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建,在文华殿后,为明代供奉三皇历代名医及御用药饵之所。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经筵是文学侍从之臣为皇帝讲读经史的活动,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举行。
即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均为乾隆年专贮《四库全书》而建。
即江苏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浙江杭州的文澜阁。均为乾隆年专贮《四库全书》而建。
明代进士范钦的私人藏书处,位于今浙江宁波,是中国现存年代最古之藏书楼。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平生喜购书,在各地做官时广收图书,抄录善本。所藏多为明人著作、明朝所刻书、明朝地方志及登科录。其子大冲续有增藏。聚书四千余种,五万三千余卷,并有五代至宋元碑帖七百二十余种。范钦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天一阁用于藏书。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阁两层,6开间,硬山顶。上层不分间,隔以书橱,下层分为6间。前凿一池,称天一池,两侧有封火山墙。清代官修的文渊、文澜等七阁皆仿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