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三十七讲“青铜回响——故宫青铜器巡礼”
故宫讲坛第三十七讲“青铜回响——故宫青铜器巡礼”
时间:2014-05-26
  5月11日,百余名听众冒着绵绵细雨来到故宫学院,参加“故宫讲坛”系列公益讲座第37讲。本次讲座邀请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器物部副主任丁孟,给听众们带来了一场“故宫青铜器巡礼”的讲座。中国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史和文明史中占有突出地位,故宫博物院现藏商代至清代青铜器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铭文的先秦青铜器就有近一千六百件,精品甚多,集中展现了中国青铜文化及其与皇室文化的内在联系。
  主讲人侧重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和古钱币,在器型和铭文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讲座条理清晰,生动详实,兼具系统性和完整性。他既概述了青铜器的基本知识和青铜文化的概念,也归纳出故宫博物院院藏青铜器的特色——精品数量众多、宫廷收藏甚佳、地域风格齐全、时代序列完整、品类齐全丰富。
  讲座以故宫院藏青铜器为中心,详解青铜器的种类、纹饰、类别和铭文等方面。首先,关于青铜器的种类,大多是沿用宋代金石学家的定名。而青铜器的科学分类,是以用途划分,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生活用器等。在精美的课件中,主讲人展示了多种类青铜器的标准器型,同时也坦诚地指出了文献记载和出土物有相互印证也有矛盾之处。其次,关于青铜器的纹饰类别,他指出青铜器上常装饰有精美花纹,主要体现了早期中国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风格。常见的青铜器纹饰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即怪异动物纹样,写实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和人物画像纹样。最后,关于青铜器铭文的意义,强调大量青铜器上铸刻铭文,是中国青铜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青铜文化的一大突出特征。“铭文之可贵在足以徵史”(郭沫若语),但识别青铜器铭文特别是单字非常困难和复杂,也是学术研究的难点。
  由于时间关系,丁孟带领听众概览了晚期青铜器。秦汉以后,可以广泛运用于生产工具和兵器制造的铁器和逐渐发达起来的日用陶瓷器替代了青铜器,古老的青铜器铸造走向衰退。但作为金属铸造业的一部分,晚期的铜器制造仍在继续,只是其规模和使用功能已与早期不同。它们中的宋代铜礼器,元代的仿古祭器,明代宣德炉和清代宫廷铜器等,依旧是中国古代铜器的珍品。
  整场讲座语言生动,视野开阔,实事求是,深深吸引了到场的每位听众。讲座结束后,仍然有热情的听众就相关问题向主讲人继续提问和交流。
关键词: 故宫学院 几何纹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几何纹

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