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四十九讲“乾隆帝的藏传佛教信仰”
故宫讲坛第四十九讲“乾隆帝的藏传佛教信仰”
时间:2014-11-25
  2014年11月16日,故宫讲坛第四十九讲在故宫学院教学楼408阶梯教室举行,故宫博物院罗文华研究馆员应邀做了题为“乾隆帝的藏传佛教信仰”专题讲座。
  主讲人从清朝统治者选择藏传佛教作为宫廷信仰的缘由讲起,指出清帝统治下的帝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保持后方的稳定安全,而藏传佛教是维系蒙藏的纽带,可以说选择藏传佛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谈到乾隆帝对于藏传佛教有没有个人信仰,主讲人认为乾隆帝作为一代君主在宗教信仰方面必然有政治作秀的因素存在,很大程度上,他所参与的宗教活动是为了笼络蒙古和西藏各方政治势力。但同时不可否认藏传佛教也是乾隆的个人信仰。随后,主讲人详细地为大家讲述了乾隆皇帝将藏传佛教信仰作为政治作秀和个人信仰这两方面分别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一方面,乾隆帝在位期间下旨大量修建高规格的藏传佛教庙宇,通过建筑、造像、影堂供奉等方式记录重大的藏传佛教活动以宣扬自己的护法形象,同时他还推动了满、蒙、汉、藏多种文字藏传佛教经典的翻译、整理与出版。这都是他政治作秀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乾隆帝个人对于藏传佛教神系的探索有着执着的追求,这尤其体现在成书于乾隆十四至二十二年的《诸佛菩萨圣像赞》。此外,乾隆帝还虔诚地每日拈香,践行秘法,并于即位伊始就在养心殿卧室边设立了藏传佛教密教佛堂。
  主讲人最后指出,在藏传佛教信仰方面,乾隆帝是一个政治家与普通人交织的角色。一方面,皇帝受到礼法的约束,尤其受到儒家思想的约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把自己的宗教行为完全与政治行为分开。另一方面,皇帝既是君主,也是个人,应当有自己的信仰。藏传佛教信仰有秘法功能、文化亲近的特点,因而成为清宫、清帝的信仰。
  整场讲座条理清晰,丰富、精彩的藏传佛教建筑及文物照片,使听众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大饱眼福。现场气氛活跃,大家提问踊跃。

故宫学院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宫学院是一所业务培训和教育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学院响应我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需要,围绕故宫博物院整体事业的发展,面向自身、面向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与教育活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办学宗旨:故宫学院将立足于服务故宫博物院,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培养员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激励员工将培训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馆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以此为基础,凭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管理、宫廷历史与建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学院还将逐步辐射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业界,逐步成为国内文博行业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树立故宫学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过硬的信誉,同时也以教学相长的模式培养一支故宫博物院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办学内容:故宫学院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故宫博物院院内员工培训、国内博物馆界及相关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和国际培训。领域涉及宫廷历史文化、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实务等;兼顾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以文物鉴定为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物鉴赏”,将着重于梳理阐释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引导听众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学院的师资将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和具有资深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基础,并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力量。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乾隆皇帝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密教

汉地佛教因修行方法不同分成密教与显教。显教(也称显宗)原本无此称谓,只是因为与密教区别,后人才以之为名。密教也称密宗,分杂密与纯密两种。在唐开元三大士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以前的密教,因其驳杂,没有严格的经典依据,故称为杂密。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分别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经典,创立密宗。密宗有着严格的宗教仪轨,故称纯密。密宗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组成。前五种为“色法”,表现大日如来的理性方面,称为“胎藏界”;后一种为“心法”,体现大智如来的智慧方面,称为“金刚界”。密宗造像是按照密宗经典塑造的,一般不外示于人,这也是称其为密宗的重要原因之一。杂密与纯密不同,它不太重视形象是否外示,出现在石窟寺院中的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为杂密常见的表现题材。在密教中,一般将毗卢遮那与大日如来视为一种形象的两种称法。毗卢遮那(Vairocana)为梵文的音译,本意为遍照,故意译为太阳、大日如来,最初为显教神祇,见于《华严经》,菩提流志所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将其变成密教神祇,但并没有成为主尊,至开元三大士时毗卢遮那成为至高无上之神。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称毗卢遮那而不称大日如来,善无畏、不空则将大日如来与毗卢遮那并称,视为一意。密教在盛唐时期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不空在其所住的大兴善寺建灌顶道场,为唐肃宗亲授转轮王七宝灌顶,后又在全国挑选49位大德常住是寺,密教遂发扬光大,并影响到辽代、南诏、大理国以及日本、朝鲜等国。

养心殿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