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宗先生,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他是香港恒隆集团主席,亦为晨兴集团的创办人之一。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陈启宗先生还担任国务院属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香港)会长、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他亦是亚洲协会(美国纽约)副主席及其香港分会主席,并担任美国华府战略及国际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外交协会(美国纽约)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此外,他曾出任亚洲企业领袖协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瑞士)董事局成员及1998年达沃斯年会联席主席等职。
清代建筑工程中绘制的设计图纸,表现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立面以及装修细部等。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亦称龟头屋,是从正殿接出的小屋,与正殿用两个屋顶连接。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石质文物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质地致密的结构层,俗称“壳”。而由于水和空气的长期渗入会使石质文物的内部形成一层风化层,石质文物本体与表层致密的壳形成相对稳定的疏散状态,产生鼓胀现象,即形成空鼓。如遇外力震动极易造成表层壳脱落。
一种顶棚的做法。用木料制成的井字格状的骨架称“篦子”;“白”,指木料白槎,不刷油色;“樘”,量词,每块篦子称作一樘。其做法表面裱糊,材料有纸、苎布和绢等。居室或讲究的房屋顶棚多用此种做法。
总成制作之工。
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亦各别。自汉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唐人谓卤,橹也,甲盾之别名。凡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后,皆著之簿籍,故曰卤簿。”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大型清代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和畅春园的统称。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冯承素,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其它事迹不详。
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我国多数地区,为夏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期间的一种游戏活动。觞,即酒杯,一般为木制,故可在水中飘浮。每年三月三上巳节,人们坐在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以此为乐,故称“曲水流觞”。此俗起源甚早,周代已有。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修禊,他们吟诗、饮酒,遂作《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清代次俗限于宫廷举行。今北京潭柘寺、中南海均存“流杯亭”之建筑。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
又称格门,由立向的边挺和横向的抹头组成木构框架。抹头又将槅扇分成槅心、绦环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个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棂条拼成各种图案。棂条分内外两层,中间糊纸、夹纱或安玻璃。室内槅扇多采用夹纱做法,所以又称碧纱橱。绦环板和裙板亦多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室内槅扇的雕刻较为细腻。槅扇上下一般安有转轴,可以自由开合。有的槅扇不用绦环板和裙板,而像槅心一样使用棂条,称落地明造。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