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系列活动在端门数字馆举行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系列活动在端门数字馆举行
时间:2015-12-18
  2015年12月18日,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北院区项目启动、数字故宫在线项目发布、端门数字馆开馆试运行”系列项目活动在端门数字馆举行。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北京市海淀区区长于军,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席、创办人,香港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出席活动并致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学中心主任陈进玉,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北京市文物局副巡视员兼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谢辰生、傅熹年、张忠培、郑欣淼、晋宏逵等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及故宫博物院全体院领导参加。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主持活动,并对各个项目进行了简要介绍,讲述了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的重要性、修缮实施目的和基本情况,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建设目标和项目进展,以及端门数字馆建设情况和内容设计,“数字故宫”在线项目,包括官方网站青少版和英文版、故宫全景、故宫展览App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故宫博物院在古建筑修缮、藏品保护、观众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
  故宫博物院不断推动“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保护”工程和“平安故宫”工程各个项目,以及“数字故宫”建设的进展,以实现文物建筑益寿延年、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文物保存环境改善、观众参观质量提升、文化传播事业拓展,为维护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尊严、广大观众的尊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和愿景不懈努力。

背景材料:
  一、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
  养心殿坐落于紫禁城后部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是清朝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地。清朝共十位皇帝曾先后在养心殿居住执政,是清代帝王使用时间最长的勤政燕寝之所。养心殿主体建筑是明代官式建筑的遗存,集中体现了清代建筑艺术中满蒙汉文化、佛教艺术以及西方文化的多元共生。养心殿的格局和陈设虽然根据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是仍然保留着清代雍正皇帝以后各个不同时期的原状陈列,是研究清代工艺美术发展及清代帝后理政及寝居空间的珍贵史料。养心殿内现存各类室内外陈设1890件,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书画、古籍等,均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在清代档案文献中,留下大量与养心殿相关的营建史料,更为珍贵的是,已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上万件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中,有百余张养心殿相关画样、工程清单、随工日记等,忠实记录了道光至同光朝样式雷第五代雷景修至第七代雷廷昌主持养心殿内檐装修设计的全过程,是目前已知保存资料最完整的清代皇家建筑设计个案之一。
  养心殿区域的建筑长期以来未进行系统的修缮保护,保存现状较差,亟待系统整修。例如:该区域内的瓦顶天沟现状较差,养心殿与抱厦之间的天沟防水层表面普遍存在开裂情况;墙体空鼓、风化情况明显,部分建筑墙体有纵向裂缝;油饰保存较差,油皮普遍粉化失光、个别油饰地仗龟裂、油皮剥落、地仗剥落见木骨,局部建筑油饰问题严重;室内顶棚裱糊大面积撕裂下垂,脱落,暴露白樘篦子木棂条等。另外,养心殿是观众参观的集中区域,每天约有1/3的观众会进入养心殿参观,该区域可供观众参观的面积仅1000平方米,最大瞬时承载量为541人,但在参观旺季的10:30至15:30的时段,养心殿中滞留人数经常超过800人,使参观安全难以保证,参观体验严重降低。
  作为紫禁城古建筑群中的经典代表,养心殿建筑工艺精湛,空间灵活多变,历史与地域信息丰富。制定科学详尽的保护规划和专项保护方案,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科学管理修复,达到充分理解并完整延续其价值、恢复其健康、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提升养心殿整体环境质量的目标是养心殿保护修复的首要任务。
  此次修缮,故宫博物院将以研究为主导、以价值评估与保护为核心、调动社会力量,研究“研究性修复”的策略、技术方法和实现途径,尝试突破现有的材料供应束缚、工匠与研究者聘用障碍,希望能够率先实现“研究性、预防性”为主的科学修复,为国内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做出表率。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恢复并延续养心殿区域的健康状态,改善文物保存环境与观众参观质量;二是探索研究性保护修复的方法与策略;三是探索多学科合作修复的途径;四是联合建立官式古建筑传统工艺材料基地;五是建立工匠招募、考核与培训机制。
  在整个保护性修复过程中,将养心殿修复当作科研工作、文化工程来对待、当作整体项目来运作。借助此项目,开辟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建立工匠招募、考核与培训机制,建立官式古建筑修复材料供应基地,制定材料性能标准,为挽救濒临消亡的古建筑营造工艺、装修工艺以及文物修复工艺做出贡献。同时,计划恢复古建筑“八大作”,即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的匠师培养机制,将文献研究、保护修复、检测分析、价值评估的专业梯队建设起来,为将来文物建筑遗产的保护储备新生力量。
  二、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启动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是“平安故宫”工程的主要项目,是实现故宫保护和文物安全的重要举措,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建设旨在解决故宫博物院大型珍贵文物,比如家具、地毯、巨幅绘画、卤簿仪仗等,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有效修复和故宫博物院大量文物藏品长期无法得到有效展示的问题。因此,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对故宫博物院现有规模和功能的完善与拓展,建成后将与故宫博物院紫禁城院区优势互补,实现对文物藏品和文物建筑的完整保护。
  从历史上看,故宫在紫禁城之外寻找发展空间大多选址在西北郊地区,例如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组成的“三山五园”均在今日海淀区范围内。此次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选址也秉承这一传统,选址在海淀区上庄南沙河畔的西玉河。故宫博物院在这里有一座昔日烧制琉璃建筑材料的窑厂,利用这一历史遗迹,依托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背景,建设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既可以节约建设用地,又可以为故宫博物院未来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社会文化发展。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北临南沙河,东至永丰路,西临上庄家园,南至翠微南路。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文物展厅、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及修复对外展示用房、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用房、观众服务用房、综合配套设施用房等,本期总建筑面积102000平方米。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文物展厅展出文物数量将数倍于故宫博物院目前展出文物的数量,主题鲜明的系列展览,不断为观众呈现精品陈列。计划每年接待观众不少于300万人次,将有效缓解故宫博物院的观众接待压力。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内还将进行园林景观建设,为观众展示宫廷珍贵植物花卉养殖技艺。同时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成以后将与八达岭长城、十三陵、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组成重要的文化旅游线路,丰富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计划全面竣工时间2020年10月10日。该项目完成后将实现以下五大目标:一是,扩大故宫博物院服务社会的整体规模。二是,建成故宫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和修复技艺传承的平台和中心。三是,建成具有现代化展陈设施、安全可靠的文物保护和展示环境,文物储藏条件完备、参观环境休闲舒适的世界级现代博物馆。四是,补充和拓展故宫博物院现有功能,建设学术研究设施先进、宣传教育模式丰富的现代化博物馆。五是,建成故宫宫廷园艺传承中心。
  目前海淀区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克服种种困难初步拟定西玉河村崔家窑村庄腾退实施方案,制定了腾退、搬迁和后期实施计划,开展入户调查,启动非住宅腾退、腾空房屋拆除等诸多相关工作。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平安故宫”工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数字故宫”发布多项最新成果
  全数字形式展厅——端门数字馆历时两年的紧张筹备,首度亮相,开馆试运行。丰富的线上与线下项目联合推出,为观众呈现一个更为多元、精彩的“数字故宫”。
  1、官方网站英文版、青少版全新上线
  英文网、青少年网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子网站,针对国外观众和青少年观众进行个性化的策划开发。新版英文网对原有英文网进行了全面改造,扁平化的页面设计风格、清晰绚丽的文物图片、更加直观便捷的操作,使之更符合国外观众的审美和使用习惯。通过中国日报社等战略伙伴在海外渠道助力推广,越来越多英文观众将对故宫博物院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青少年网是继《皇帝的一天》App之后,故宫博物院为青少年准备的又一道文化大餐,无论从形式和内容设计上,都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特点。一打开首页,强烈的故宫特色就“萌”面扑来,青少年网站以情境式交互地图颠覆刻板的栏目,在形象化的探索中感知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展览、文物藏品,整个过程中穿插着各种类型的游戏,以及图文并茂轻松易懂的文化专题。精心绘制的《故宫大冒险》动态漫画则是给青少年朋友的一份大礼,紫禁城中隐藏着哪些奥秘?会遇到哪些奇妙的“人”和事?可以加入“大冒险”的行列,一探究竟!
  故宫博物院官方中文主网站也正在抓紧升级中,未来的网站将会把英文、青少年、学术研究等子网站整合起来,建立一个故宫官方网站群,为不同的观众群体提供各有特色的优质服务。
  2、推出“故宫展览”手机App
  故宫博物院作为北京最重要的参观热点之一,即便实行了每天8万人的限流措施,仍然是观者如潮。“没有人”的故宫什么样?是不是开门后一路狂奔才能看到清净无人的宫殿场景?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合作,利用周一闭馆时间,高质量采集了开放区域近1200个场景点,以360全景形式呈现给观众。通过电脑或手机,就可以轻松欣赏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故宫”。
  90周年院庆,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石渠宝笈”、“普天同庆”等一系列精彩展览,为给观众观展带来更多便利,也使无缘到现场的观众同样能领略故宫展览的魅力,故宫博物院与雅昌文化集团合作,推出“故宫展览”手机App,故宫博物院最新展览动态“一手掌握”。利用这个App,可以迅速找到展厅所在位置,不能到场的观众,也可以通过展厅360度高清全景和展品详细信息,全面了解和欣赏展览。这些展览数据将永远保留在线,为热爱故宫博物院的观众呈现“永不落幕的展览”。
  四、端门数字馆开馆试运行
  经过两年紧张建设的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首度亮相,并将于今年的12月22日至明年1月17日期间开馆试运行,目前预约窗口已经打开,面向普通观众预约免费参观。
  端门数字馆是坐落在传统建筑中的新型数字展厅,立足于真实的古建筑和文物藏品,通过精心采集的高精度文物数据,结合严谨的学术考证,把丰富的文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于数字世界中。观众在这里走进“数字建筑”、触摸“数字文物”,通过与古建筑、文物藏品的亲密交互,探索它们本身固有的特性与内涵,获得比参观实物更丰富有趣的体验。宫殿建筑中小巧雅致的室内空间、质地脆弱难以展出的文物珍品、实物展览中无法表达的内容,都能在端门以数字形态呈现出来,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数字之门”。
  首个数字展览即端门数字馆的常设展,以“故宫是座博物馆”为主题,分为三部分,包括讲述“从紫禁城到博物院”的数字沙盘展示区;以数字形式与观众零距离互动的“紫禁集萃•故宫藏珍”数字文物互动区;让观众感受紫禁城建筑魅力的“紫禁城•天子的宫殿”虚拟现实剧场。希望观众在数字世界里与故宫亲密接触,了解“故宫是什么”、“故宫有什么”、“来故宫看什么”。
  端门数字馆不仅是一个新型的文化体验空间,今后,通过与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群、故宫出品系列APP、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其他数字展厅的关联、分享与互动,将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更为丰富、多元、精彩的“数字故宫”。
  首次推出的数字展项介绍:
  1、数字沙盘
  “数字沙盘”位于端门数字馆的正中,由北侧LED大屏(26平方米)、地面LED大屏(44平方米),以及东西两侧各5扇“数字大门”(20台投影机投射在通电膜上)构成。通过综合调度4块大型展示屏,以故宫博物院高精度全景建筑三维模型为基础,辅以高清视频和交互演示,以形象直观的“数字立体地图”进行“数字导览”,向观众介绍紫禁城肇建、故宫博物院成立、今日故宫博物院概况、展览导引等全景信息。
  2、数字法书——兰亭序
  《兰亭序》以“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享誉天下,院藏《冯承素摹兰亭序》因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已佚的原作而广受世人关注,但很难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展览,而且书法作品非常抽象,承载了更多哲学内容而难以理解,因此设计“数字法书”项目,希望增加趣味性、故事性,从而让观众进一步走近传统书法。该项目通过3块高清屏幕模拟“曲水流觞”的溪流,观众点击靠近岸边的漆器“觞杯”,面前的surface平板上就随机打开兰亭序中的一个或一组文字,用带有压感的笔模拟毛笔进行书写,自己写的字就会融入到原作中,可以跟古人原作进行对比。
  3、数字绘画——写生珍禽图
  黄荃《写生珍禽图》为五代宫廷绘画大师黄荃唯一可信的传世作品,其上描绘的二十四只栩栩如生的禽鸟昆虫,其逼真的造型与精妙的绘画技法令人惊叹。本展项通过数字高清影像让观众看清作者用笔的笔触毫末,了解这幅传世名作背后的故事,而且,让画作中的飞禽昆虫“活起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再现了鸟虫的动作、声音,让观众真切地体会到该作品“鲜活如生”的特点,在趣味交互中深入理解藏品的价值。
  4、数字长卷——故宫名画记
  该项目是“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故宫书画的全媒体传播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的一部分,与故宫官方网站“名画记”、App等多种形式一起,共同实现书画作品的线上、线下多层次、多角度解读和展示。本项目采用3台高清投影机,拼合出8×2米的超大屏幕,首次展示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图”,通过导引员的互动,还能放大看清其中40余个局部,在“石渠宝笈特展”中看不过瘾的观众,还有机会和这幅名作更亲密地接触。
  5、数字多宝阁
  故宫作为国内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藏瑰纳宝,品目繁多。近年来,正依托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不断努力构建“数字文物”体系,更好地实现藏品的保护、记录、研究和展示功能。数字多宝阁项目以9列2排共18块高清屏幕组成,精选近百件故宫典藏器物的高精度三维模型,构建一个虚拟的“多宝阁”。其中约50件文物可以伸手触摸、缩放,观看细节,还有7件文物,利用多媒体方式向观众进一步详细解读其中的信息。用最简单的技术,最大限度真实还原文物本体,“可以摸文物”的“数字多宝阁”让观众与文物更亲近。今后,数字多宝阁还将不断丰富和扩展,把故宫文物数字化的研究成果不断展示给观众。
  6、数字宫廷原状——三希
  三希堂位于紫禁城养心殿之西暖阁,面积仅8平方米,还被槅扇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因乾隆皇帝收藏、欣赏三件稀世法书珍品并衍生出三希堂法帖,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以其局促空间映射“内圣外王”心态而意味深长。但由于面积狭小难以开放,观众只能隔着玻璃张望。本项目首次尝试利用高清投影系统构建起三面包裹的沉浸式立体虚拟环境,高度仿真模拟三希堂,使观众身临其境地“零距离”欣赏宫廷原状陈设,感受宫殿室内空间。该项目今后将用于展示同类室内环境,解决文物保护和观众欣赏的矛盾,让观众“走进”故宫不开放的精彩建筑空间。
  7、数字宫廷织绣
  故宫院藏织绣18万余件,工艺非常精湛,其中部分藏品色彩保存极为完好,令人叹为观止,但由于对保存和展示条件要求极高,很难经常与观众见面。数字宫廷织绣项目选取其中“织绣画”的类别,3块屏幕各自选取2件珍贵织绣藏品,让观众看清珍贵藏品的精微细节,看懂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并“看到”织物中蕴含的“织”、“绣”、“织加绣”等工艺技法。每件文物中还隐藏着一个有趣的小互动,等待观众去体验和发现。
  8、数字屏风——宫廷服饰
  在端门数字馆中,故宫博物院设立了12块高清屏幕,构成“数字屏风”,将不断为观众展示院藏宫廷文物或与宫廷生活有关的历史知识。首次展出的是“宫廷服饰”,《甄嬛传》中色彩绚丽华美的清代宫廷服饰深受观众喜爱,但服饰之美不单在于工艺繁复、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契合礼仪、彰显身份,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数字屏风——宫廷服饰项目作为展厅互动项目,和《清代皇帝服饰》APP互相呼应,让观众在趣味互动中,对传统服饰的搭配艺术和礼制,有更直观的认识。虚拟试穿环节采用了真正三维立体的服饰模型,骨骼绑定技术使它与人体的动作更加一致,目前是同类项目中定位最为准确的技术呈现。
  9、虚拟现实剧场
  故宫博物院15年来持续开展故宫古建筑数字化记录、展示的研究,基于高精度的三维数据,研发大型虚拟现实作品,迄今已累计完成6部作品,成为《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系列。端门数字馆虚拟现实剧场以13.5米×4.1米的超大画幅屏幕,高度沉浸的体验感向观众展示故宫古建筑的魅力,已经完成的6部节目将在此轮换播出。

养心殿

陈启宗

陈启宗先生,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他是香港恒隆集团主席,亦为晨兴集团的创办人之一。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陈启宗先生还担任国务院属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香港)会长、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他亦是亚洲协会(美国纽约)副主席及其香港分会主席,并担任美国华府战略及国际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外交协会(美国纽约)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此外,他曾出任亚洲企业领袖协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瑞士)董事局成员及1998年达沃斯年会联席主席等职。

乾清宫

画样

清代建筑工程中绘制的设计图纸,表现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立面以及装修细部等。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抱厦

亦称龟头屋,是从正殿接出的小屋,与正殿用两个屋顶连接。

空鼓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石质文物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质地致密的结构层,俗称“壳”。而由于水和空气的长期渗入会使石质文物的内部形成一层风化层,石质文物本体与表层致密的壳形成相对稳定的疏散状态,产生鼓胀现象,即形成空鼓。如遇外力震动极易造成表层壳脱落。

白樘篦子

一种顶棚的做法。用木料制成的井字格状的骨架称“篦子”;“白”,指木料白槎,不刷油色;“樘”,量词,每块篦子称作一樘。其做法表面裱糊,材料有纸、苎布和绢等。居室或讲究的房屋顶棚多用此种做法。

造工

总成制作之工。

卤簿

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亦各别。自汉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唐人谓卤,橹也,甲盾之别名。凡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后,皆著之簿籍,故曰卤簿。”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三山五园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大型清代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和畅春园的统称。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冯承素

冯承素,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其它事迹不详。

曲水流觞

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我国多数地区,为夏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期间的一种游戏活动。觞,即酒杯,一般为木制,故可在水中飘浮。每年三月三上巳节,人们坐在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以此为乐,故称“曲水流觞”。此俗起源甚早,周代已有。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修禊,他们吟诗、饮酒,遂作《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清代次俗限于宫廷举行。今北京潭柘寺、中南海均存“流杯亭”之建筑。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暖阁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

槅扇

又称格门,由立向的边挺和横向的抹头组成木构框架。抹头又将槅扇分成槅心、绦环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个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棂条拼成各种图案。棂条分内外两层,中间糊纸、夹纱或安玻璃。室内槅扇多采用夹纱做法,所以又称碧纱橱。绦环板和裙板亦多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室内槅扇的雕刻较为细腻。槅扇上下一般安有转轴,可以自由开合。有的槅扇不用绦环板和裙板,而像槅心一样使用棂条,称落地明造。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乾隆皇帝

屏风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