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知识课堂——萌猴贺岁跃连年”活动圆满结束
“故宫知识课堂——萌猴贺岁跃连年”活动圆满结束
时间:2016-02-06
  2016年1月下旬,故宫博物院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丙申猴年春节,特举办了六场以“萌猴贺岁跃连年”为主题的“第十一届故宫知识课堂”活动,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共607个家庭,1214人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包括观看短片、听取讲座、知识竞答和拼图游戏四个环节。
  《紫禁城营缮记》知识短片详实地讲述了紫禁城的建造过程和建筑技法,让同学们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故宫建筑的魅力。在题为“猴年说猴”的讲座中,主讲人从猴的生物特征讲到猴的文化属性,简要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所藏与猴有关的各类文物。比如清代宫廷画家梁德润所画的《白猿捧桃图》,图中一只白猿正将一枚仙桃献给老寿星,体现了祝寿、长寿的吉祥寓意;比如宋代瓷黄釉子母猴,母猴将小猴紧紧地抱在怀中,深情中透着可爱,显露出浓浓的亲情;再如《慈禧画猴》图轴,猴脸上的皱纹、身上的毛发、手上的关节都画得非常细致入微;还有清宫收藏的京剧演员在扮演美猴王孙悟空时所穿的铠甲,齐天大圣这一高度拟人化的猴子形象,可以说不仅在民间收到追捧,也得到了宫廷的喜爱。故宫文化中的各种猴元素及故事贯穿了整场讲座,让同学们在认识猴、了解猴、喜爱猴的同时,收获了历史文化知识。
  知识竞答名为“智闯七彩环”,以游戏形式来检验同学们的听课效果,巩固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竞答题目均紧密围绕故宫博物院概况和讲座内容,涉及故宫的建筑与历史、故宫里的猴文物等方面。同学们分成四支队伍,每队抽取一名同学上台参赛,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率先答对七道题(即通过七种不同颜色圆环)的同学和所在队伍获得胜利。最后的环节“美猴王拼拼拼”,是用拼图游戏来培养同学们手眼配合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精神,所拼图案均选自故宫博物院藏绘画作品,分别是以《西游记》为题材的《清人画戏剧图册女儿国》、改编自《西游记》的《清人画戏剧图册盗魂灵》,和两幅《群仙祝寿图册》。每队抽取10名同学上台,累计用时最短的队伍获胜。这一环节也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台上的同学激烈角逐,台下的队友助威呐喊,场面热烈而欢快。活动尾声,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上台展示才艺——诗歌、舞蹈、武术、京剧……本次故宫知识课堂在欢畅活跃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故宫知识课堂已举办十一年,是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中广受欢迎的精品项目,积累了众多忠实“粉丝”,致力于使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恢弘的紫禁城内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让更多公众走入博物馆,同时,也让博物馆走入公众心中。

寿星

即老人星,人们常把其塑成头部长而隆起的老人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

黄釉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京剧

京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次合流:秦徽合流与徽汉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间进京后,以唱二黄调为主,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秦腔班的演员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汉调的西皮调与二黄调第二次合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京师梨园出现一番新的气象,领班的主要演员由旦角变为生角,剧目以老生为主,唱、做并重。

群仙祝寿

此题材一般有两种处理手法,一是由传说中的仙人组成,常见的有八仙、西王母、寿星等;一是由各种花卉、竹、桃、灵芝、水仙等组成图案,寓意群仙祝寿。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