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大观•《韩熙载夜宴图》数字艺术展”拉开帷幕
“名画大观•《韩熙载夜宴图》数字艺术展”拉开帷幕
时间:2016-06-09
  2016年6月10日,故宫博物院“名画大观•《韩熙载夜宴图》数字艺术展”在厦门鼓浪屿音乐厅拉开帷幕。该活动为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以故宫博物院藏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为展示对象,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乐舞演绎、故宫专家讲座与数字交互体验等展示方式,借助网站、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让故宫博物院珍藏经典书画“走出紫禁城”,让更多普通观众通过高清数字影像、以及APP等数字载体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2015年1月,故宫博物院推出《韩熙载夜宴图》App,一经推出,就因其制作精美,内容充实,受到了业界和观众热捧。上线第一天即获得App Store编辑推荐,年下载量超过30万次。2015年底,因“融汇学术、艺术、科技,贯通视觉、听觉、触觉,动态重现华美夜宴”,而荣获苹果商店“2015年度最佳App”。与《韩熙载夜宴图》App同时推出的,还有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故宫名画记”栏目(http://minghuaji.dpm.org.cn),该项目除了《韩熙载夜宴图》外,还提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10余幅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的高清影像浏览,并不断填充相关研究成果和多媒体鉴赏内容,满足文博爱好者在传统书画艺术审美、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需要。
  在《韩熙载夜宴图》App、“故宫名画记”等在线项目的实践基础上,“名画大观•《韩熙载夜宴图》数字艺术展”是以与观众面对面的形式,将线上、线下展示融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实现对这幅著名作品的解读,给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直观的印象。
  展出舞台由大型LED屏配合屏风、坐榻、灯等仿古家具,辅以插花、茶道与香道等传统生活内容,营造出实景与画境结合的古典环境,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入画中,成为韩熙载夜宴的座上客。现场,故宫博物院两位研究馆员——余辉和祝勇先生将有关这幅作品的内容和背景传递出来,从而使这场展演集观赏性、趣味性和专业性于一体。
  本次展演还将于2016年6月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深圳雅昌艺术中心陆续举办,敬请大家通过故宫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进行关注。未来,故宫博物院仍将持续不断以更加丰富、多元的数字文创产品,推进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利用和社会共享,让更多公众享受精彩的故宫文化大餐。
关键词: 韩熙载 顾闳中 屏风

韩熙载

韩熙载(902—970年),字叔言,五代时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世家出身。后唐同光间(923—926年)中过进士,在政治纷乱中父亲被杀,926年,他和史虚白等人一同避难江南,投奔吴国。937年,李昇代吴建立南唐,召韩熙载为秘书郎。太子李璟即位,拜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受到重用。他初入朝时,颇有抱负和政治识见。947年时,后晋石敬塘投降契丹,称“儿皇帝”,割让大批中原领土,他即上疏,建议抓住时机,平定中原,但李璟不纳,坐失良机。不久,陈觉、冯延鲁等“五鬼”弄权,造成福州惨败,韩熙载上书切谏,主张制裁他们,却遭到宋齐丘、冯延鲁等奸佞诬造,被贬官。后来,北周政权建立,北方日益强大,有人却侈言北伐,韩熙载审时度势,提出不可轻举妄动,李璟照旧不纳,结果一战失去江北、淮南十四州,对北周称臣。李煜当朝时,南唐又沦为新建的赵宋王朝附庸,败亡已成定局。李后主又终日饮酒填词,高谈佛理,国势日趋衰微。时为兵部侍郎的韩熙载遂悲观失望,不得不“自汙”以自保,他曾向好友德明和尚倾诉内心苦衷:“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柄。”(宋·陆游《南唐书》) 韩熙载晚年失意不得志,遂沉缅于酒色,“多好声色,专为夜宴”(明·朱存理《铁网珊瑚》著录《夜宴图》赵昇跋),“放荡嬉戏,不拘名节”(宋·马令《南唐书》“韩熙载传”),“竭其财,致伎乐殆百数,以自汙”(本卷无名人书《韩熙载行实》)。李后主闻其荒纵,遂命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加以警告,“既而黜为左庶子,分司南都。尽逐群妓,乃上表乞留。后主复留之阙下。不数日,群妓复集,饮逸如故。月俸至,则为众妓分有,既而日不能给。尝弊衣屦作瞽者,持独弦琴,俾舒雅执板,挽之随房求丐,以给日膳。”(本卷无名人书《韩熙载行实》)后迁中书侍郎,依然故我地放纵,宋开宝三年(970年)卒,享年六十多岁。

顾闳中

顾闳中(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0世纪),江南人。南唐后主时画院待诏,擅画人物,与周文矩齐名。

屏风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