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寻找兰亭印记”活动报道
“北京城中寻找兰亭印记”活动报道
时间:2011-08-30
  2011年8月20日,故宫博物院为孩子们举办的“北京城中寻找兰亭印记”活动正式开始。获得去年“故宫知识课堂小学员”称号的同学们和参加今年暑期举办的“故宫知识课堂——红墙黄瓦忆兰亭”活动两次以上的学生和家长,共34个家庭68人参加了此项活动。活动以实地参观讲解、户外游戏和室内讲座的方式,寻访了北京城中拥有兰亭印记的恭王府、中山公园、圆明园和故宫禊赏亭四处地方。
  当天早上8点30分全体人员整装出发,前往活动的第一站——恭王府。恭王府的两名志愿者热情地讲解了恭王府的精美建筑及历史沿革,一路前行,同学们找到了位于恭王府花园中的“兰亭印记”,也是此站的目的地——沁秋亭。沁秋亭面积不大,但别有一番景致。亭中的流杯渠蜿蜒曲折,流水潺潺,渠道若“寿”,亦若“水”,以生动的形态重现了古时文人墨客曲水流觞的高雅意境。同学们齐聚渠边,或站或蹲,流连忘返,于亭中想象着古人在此吟诗作词的情景。“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的曲水流觞令同学们大开眼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活动第二站——中山公园,园内著名的“兰亭八柱”是同学们此行寻访的第二个兰亭印记。“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林流亭”景区的遗物,柱上刻有乾隆皇帝所收集的唐朝至清朝著名的兰亭刻本。后圆明园遭英法联军侵略,“兰亭八柱”于1917年被移至此处。带领着同学们的讲解员以生动活泼的讲解和互动问答的方式使他们对“兰亭八柱”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了解。同学们欣赏着古老的石柱上虽模糊但依然飘逸洒脱的文字,对兰亭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了。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兰亭知识,将所见、所学、所感融会贯通,我们特意策划了两个寓教于乐的小游戏,分别名为“寻找兰亭”和“我猜兰亭”。“寻找兰亭”的游戏中,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手握球拍托着乒乓球前进,寻找本组所抽中的字帖,以全组找回字帖时间的长短作为最终成绩的依据。这个游戏既考记忆、又练眼力,同时也加入了运动游戏的元素,将体力和脑力相结合,加深了同学们对《兰亭序》内容的认识,又增强了团队精神。在一片此起彼伏的加油呐喊声中同学们结束了此项游戏,每个人手持自己找到的字帖,连成了一段完整的《兰亭序》。同时,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他们也轻松地将这些内容留存在了记忆里。
  第二个游戏“我猜兰亭”,目的是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兰亭知识。各小组分别抽取写有兰亭相关词语的题卡,然后以多人叙述一人猜词的形式进行游戏,场面热烈而欢快,游戏既锻炼了大家的团结合作意识,又考验了大家对兰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们十分投入地做着游戏,站在一旁的家长更是跃跃欲试,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游戏当中。游戏结果很好地证明同学们对“知识课堂”所学内容都已基本掌握,兰亭文化已深深扎根于同学们的心中。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故宫博物院昭德门东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以听讲座的形式继续寻找此次活动的第三和第四处兰亭印记。讲座由圆明园游客服务中心的解主任介绍圆明园150余年的兴衰史,她为同学和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讲座中重点介绍了园内的“兰亭印记”——兰亭八柱的诞生与毁坏。她绘声绘色的精彩讲解使大家犹如身临其境,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乾隆盛世”,看到乾隆皇帝徜徉于“兰亭八柱”之间,沉醉于王羲之的飘香翰墨中。之后,工作人员又为同学和家长们介绍了紫禁城中的“兰亭印记”——乾隆花园中的禊赏亭。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上台发言表达自己参加活动后的感受,一位小同学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很新颖,如果我的条件还符合要求,希望我还能有机会再来参加知识课堂活动。” 之后,张光耀副主任对活动做了总结发言,对参加活动的学生和家长表示感谢,并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故宫的活动,关注兰亭展览。工作人员为同学们颁发了奖品,同学们拿到奖品后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了解了兰亭文化的历史传承,增强了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同学们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他们通过活动结成了好伙伴,互留联系方式,结束后仍依依不舍,相约九月份一起再来故宫观看兰亭展览。
  活动结束后,学生和家长还纷纷在留言簿上为本次活动留言。学生家长李冬梅写到:“感谢工作人员的辛苦工作,让孩子有机会在游览、游戏中学到知识。”
  家长费青留言:“一次非常有意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活动,希望今后还能更多地参加,谢谢全体工作人员。”
  学生于慧鑫留言:“以后要多多多……多地举办这样的活动!这样我们就从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变成知识渊博的人!”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禊赏亭

沿革

“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

流杯渠

亦称“九曲流觞渠”,取“曲水流觞”之趣,多见于园林建筑中。其渠道屈曲,形似“风”字或“国”字,水槽用整石凿出,或用石板为底、条石垒砌而成。水自一端流入,经曲渠由另端流出。

曲水流觞

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我国多数地区,为夏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期间的一种游戏活动。觞,即酒杯,一般为木制,故可在水中飘浮。每年三月三上巳节,人们坐在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以此为乐,故称“曲水流觞”。此俗起源甚早,周代已有。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修禊,他们吟诗、饮酒,遂作《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清代次俗限于宫廷举行。今北京潭柘寺、中南海均存“流杯亭”之建筑。

“兰亭八柱”

清乾隆四十四年,内府奉敕汇集有关“兰亭”的八种墨迹,即:虞世南摹本《兰亭序》、褚遂良摹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孙绰《后序》、清内府勾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清高宗弘历所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同刻于石柱上,称之谓“兰亭八柱”。原贮北京西郊圆明园坐石临流亭,今移立于北京中山公园内。原迹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

圆明园四十景

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宇、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