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正脊合龙 宝匣归安原位
太和殿正脊合龙 宝匣归安原位
太和殿正脊合龙 宝匣归安原位
时间:2007-09-05
  2007年9月5日上午,太和殿正脊合龙,宝匣被郑重放回正脊正中的“龙门”位置。
  宝匣安放仪式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主持,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常务副院长李季,副院长李文儒、张之铸、纪天斌、王亚民、陈丽华、段勇出席仪式。古建部、工程管理处、古建修缮中心等部处领导和部分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单位的代表共同出席仪式。
  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筑都有宝匣,它们被安放在正脊正中的脊筒内作为“镇物”。传统上,在安放宝匣时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反映出古人趋利避害的一种心理。宝匣为铜质、锡质或木质,一般内放经卷,金钱,金、银、铜、铁、锡五种元宝,五色宝石,五色缎,五色丝线,五香,五药和五谷。
  太和殿宝匣为铜质抽屉式,表面鎏金,镌雕龙纹。根据康熙年间的历史文献《太和殿记事》记载,匣内应有金钱、金银铜铁锡锞、金银铜铁锡牌、五色宝石、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匣内物件已经不存。此次回放物件包括金锞和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等物的残存部分。在安放仪式上,郑欣淼院长宣读了此番太和殿修缮经过的《太和殿修缮工程纪事》,随后《纪事》被放入宝匣。
  2001年11月19日,国务院领导同志在故宫博物院召开并主持会议,确定了以“完整保护,整体维修”为宗旨的故宫保护维修工程,要求故宫维修工程要遵循文物保护和维修的原则,恢复和保持故宫整体布局和个体结构的原貌,使故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延续。
  太和殿的保护维修以勘察设计工作为首,起始于2004年,同期着手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维修方案于2005年10月经过专家审核,2006年 2 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由北京市文物局批复实施揭露检查。工程主要项目包括:东北、西北角柱墩接,东、西山四缝顺梁加固,上檐屋面保留前后檐原有灰背,东西两坡挑至望板,重新揭瓦调脊,下檐更换前后檐压飞尾望板,部分揭瓦调脊,外檐复原油饰彩画,廊内掏空原有彩画保留,内檐彩画除尘保护,地面局部挖补,墙身刷浆等项。
  此次宝匣归安是故宫保护维修工程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反映出古建保护的新理念:不仅要保护古建筑本体,还要着力保护古建筑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随着工程的进展,将逐步实施紫禁城内其余现存宝匣的归安。
  

太和殿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五经

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40 年)开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之官,以备咨询。当时的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此时的《礼》指《仪礼》,后世改为《礼记》,《春秋》又合以《左传》。皆先秦儒家之经典,但均掺有汉儒推想成分。再经历代儒家注解发挥,都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理论。其讲史的内容,多出自《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及本朝的《皇明祖训》等史籍。

望板

铺钉在屋面椽子或檩条上的木板,叫望板,又叫屋面板。望板上可铺设防水层、保温层、隔垫层和瓦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