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皇后起居的正宫,面阔9间。清入关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故宫清宁宫将西部的7间改为萨满祭祀场所。在此举行的祭祀项目主要有:1、坤宁宫元旦行礼,2、坤宁宫日祭(包括朝祭、夕祭),3、坤宁宫月祭,4、坤宁宫月祭次日祭天,5、坤宁宫报祭,6、坤宁宫大祭,7、坤宁宫大祭次日祭天,8、坤宁宫求福,9、坤宁宫四季献神,10、坤宁宫背灯祭献鲜。
明代是皇后起居的正宫,面阔9间。清入关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故宫清宁宫将西部的7间改为萨满祭祀场所。在此举行的祭祀项目主要有:1、坤宁宫元旦行礼,2、坤宁宫日祭(包括朝祭、夕祭),3、坤宁宫月祭,4、坤宁宫月祭次日祭天,5、坤宁宫报祭,6、坤宁宫大祭,7、坤宁宫大祭次日祭天,8、坤宁宫求福,9、坤宁宫四季献神,10、坤宁宫背灯祭献鲜。
卺(音紧),是把瓠一分为二。旧时指婚礼上夫妇饮交杯酒。《礼记·昏仪》谓:“共劳而食,合卺而酳”。
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求婚,获女家同意之后,再正式请媒人送礼品到女家行求婚之礼。
经过纳采、问名、纳吉诸礼后,男方再派人给女方送去聘礼以便筹备婚事,称为纳征。清帝皇后从记名秀女中指立,不再行“问名”与“纳吉”之礼,改“纳征”为“大征”,以表明规模宏大。
册立礼就是授予皇后象征其地位的金册与金宝的仪式。皇帝先派遣官员告祭于天地、太庙、奉先殿,然后到慈宁宫向慈禧皇太后行礼,接着皇帝亲临太和殿阅视金册金宝,命使节持金节奉迎皇后。
册立礼结束后随即进行奉迎礼。皇后身着龙凤同合袍乘上凤舆,銮仪卫校尉抬起凤舆,提炉侍卫手持凤头提炉引导,太监左右扶舆,内大臣侍卫在后乘骑护从,由中轴线向皇宫进发。
合卺礼在现代看来就是喝交杯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饮共食,结为一体。“卺”原意为把瓠分成两个瓢,合卺即新婚夫妇各拿一瓢饮酒。这一程序是婚礼中最为关键的礼仪,是婚礼中的高潮。
朝见礼是择吉日皇后到慈宁宫向皇太后所行之礼。民间婚礼之后,新妇于第二日拜见公婆(古称拜舅姑),为其点烟斟酒倒茶。而在皇家,只有老皇帝驾崩(乾隆帝除外),新皇帝才能即位,所以大婚皇后从来无“舅”可拜,而只能拜“姑”,即皇太后。
皇帝大婚是国家的盛典,必须从国家的高度来安排诸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婚成以后要在天安门城楼向全国臣民发布诏书,以使天下皆知,这就是颁诏礼。
庆贺礼以宣读贺表为主要内容。皇帝大婚是国家的重大庆典,宫廷中的庆贺礼属于国礼,王公大臣都要叩拜在丹陛之下进献贺表。由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也只是儿臣,所以光绪帝必须首先率王公大臣到慈宁宫进表庆贺,然后才可以御临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之进表庆贺,此种情形较为特殊。
颁诏礼结束后,在太和殿举行国宴以答谢皇后的父亲及其宗族。皇帝要亲临太和殿,设法驾卤簿、乐悬、黄幕反坫等,以表示敬重其事。
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姓他他拉氏。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大婚时,纳长叙二女入宫,姐为瑾嫔,妹为珍嫔。光绪二十年(1894年)珍嫔晋封为珍妃,因忤慈禧太后旨意,该年被降为贵人,第二年恢复妃号。其与光绪帝感情笃挚,政治上多支持光绪帝,因而招致慈禧太后忌恨,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夕被慈禧太后下令推入宫内深井溺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帝自西安回銮后追为珍贵妃。
清朝挑选宫廷后妃的主要途径,每三年举行一次。其制:八旗满洲、蒙古护军和催领以上,汉军笔帖式、骁骑校以上之家13—17岁未婚女子均需参选。参选合格的秀女称为记名秀女,在户部造册,由户部奏准后咨行内务府,交敬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