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文物入藏
1973年的文物入藏
1973年的文物入藏
时间:1973-12-31
  接受梁慎容先生捐献陈大年先生遗存文物110件(其中玉器40件、铜器14件、杂项56件)。
  接受中山大学商承祚教授捐献书画2件(其中石涛《自画像》轴1件、苏仁山杂画册1件)。
  接受郭有守先生捐献文物、图书(计595本)104件。
  接受张子高先生捐献古石墨30块、英石12件。
  接受杨宪益先生捐献书画、陶瓷等121件。
  接受乐守勋先生捐献经皮及朝鲜书画2件。
  接受辛衡山先生捐献绫锦残片6件。
  接受杜禔先生捐献明文徵明兰亭修
  接受曹三勇、李世、刘江湖先生等捐献画、瓷等资料。
  接受福建省福州市李厚威先生捐献清光绪时《刺绣马》1件。
  接受侯东济先生捐献明代铜仙人镜1件。
  接受刘辽逸先生捐献清初茶叶沫釉大缸1件。
  接受高长德先生捐献战国铁制工具1件。
  接受电话44局捐献元代瓷罐1件。
  接收中央专案组拨交的文物125件。
  接收河南省洛阳博物馆拨交文物9件(其中汉代彩陶壶2件,唐三彩红马、白马、骆驼各1件,牵马俑3件)。
  接收甘肃省博物馆拨交的史前陶器等文物20件(其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瓦1件、马厂双耳彩陶罐6件、马厂夹砂红陶罐1件、半山双耳彩陶罐3件、齐家文化双耳红陶罐2件、齐家文化夹砂红陶罐1件、齐家文化三耳红陶罐1件、辛店双耳彩陶3件、寺窪双耳红陶罐2件。

石涛

石涛 (1642—约1718年),俗姓朱,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灭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工于诗文,擅绘山水、兰竹、花草及人物。其笔情纵恣凝炼,独具创新,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极大。与清初画坛朱耷、髡残、弘仁合称“四僧”,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针对画坛时弊提出诸多精辟见解。

商承祚

商承祚(1902—1991年),字锡永,号契斋,广东番禺人。早年师从于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研习甲骨文、金文,颇有心得。最终成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文物收藏者。著有《殷虚文字类编》、《福氏所藏甲骨文字》、《殷契佚存》、《十二家吉金图录》及《浑源彝器图》等。

江湖

即江湖诗派。其代表人物为刘克庄、方岳,诗以五、七言近体为多,在创作思想上倾向于怀古情思,努力在锻句炼字上见功夫。江湖诗派中也不乏用白描手法状物写景者,清健可喜,表现出真朴自然的审美情趣,方岳便是这一派中较为出色的诗人。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三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门画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和文坛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

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主要以赭、红、黑、白等色绘饰的手制陶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成就卓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

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它以含铜、铁、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做呈色剂,入铅做助熔剂,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窑经800℃左右低温一次烧成。也可以先烧素胎,再施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有的一色单用,有的多色混合使用,而黄、白、绿三色在三彩器中最为常见。制作时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有意识地施以各种色釉,或者使用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技法,做成色彩缤纷的器物。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三彩器始创于唐高宗时而盛于开元朝,多用作随葬明器,在我国河南、陕西等地有大量出土。其器类繁多,包括日用器皿、建筑物、家具、动物、人物等,均有制作,其中各种动物俑及人物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系继承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4100年左右。遗址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齐家文化陶器大致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类,造型有鬲(li,音立)、斝(jiǎ,音甲)、甑(zèng,音憎)、罐、盆、盉、碗、豆等,以罐最为多见。罐有单耳、双耳、三耳者,其中最具特征的是双耳大罐。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最初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一般认为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进一步发展,过去亦有人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据碳14法测定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陶器造型主要有钵、瓮、盆、双耳罐等。陶器质地有泥质红陶、灰陶、夹砂红陶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别发达,与仰韶文化彩陶相比,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具有显著的旋动特征,其旋动的方式丰富多样,或交错盘旋,或来往反复,使人感到变化莫测,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