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除岁 彩炬祈年》(总本)
《升平除岁 彩炬祈年》(总本)封面
《升平除岁 彩炬祈年》之升平除岁首页
《升平除岁 彩炬祈年》之 彩炬祈年首页
【《升平除岁 彩炬祈年》(总本)】
  《升平除岁 彩炬祈年》(总本),一本二出,清张照撰。清南府朱墨抄本。半页8行,行20字,抬头行至22字。无框栏。开本28.2cm×19.6cm。墨笔楷书,朱色句读。昆腔。1册。
  本剧是月令承应戏中《除夕承应》剧目之一。其内容为除夕之夜,太平庄老人家宴过后,微有醉意,便率孙童逛街,浏览盛世年节的热闹景象。只见众人“闹新春”、家家门口摆炭火盆、小儿“卖痴呆”、女郎结伴齐向灰堆“打如愿”。村前村后燃着火炬,照亮了田畴,祈求来年丰收、“闹锣鼓”、置买烟火花炮、“赛田蚕”、各自回家守岁。剧末太平庄老人“打点一支清香,拜贺圣寿与天齐”。
  剧中借太平老人之口赞美皇帝的统治圣明,百姓身被恩泽,古今无双,天地可参。全剧充满喜庆祥和的气氛,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清代杂剧全目》、《升平署月令承应戏》等书著录。
撰稿人:白『0126』皛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张照

张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书法家和戏曲作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预修《大清会典》。乾隆元年(1736年)以挟私误军罪等廷议当斩,被乾隆帝特赦。历任武英殿修书处行走、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等职。资学明敏,工诗善文,精音乐、绘画、书法。书法初学董其昌,中年出入颜、米,为“馆阁体”书法代表者。乾隆初年所谓的“御书”匾额和书画题跋多由他代笔。奉旨与允禄主持续修康熙朝音乐著作《律吕正义》,撰拟文庙乐章,编撰《劝善金科》、《升平宝筏》、《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宫廷戏曲剧本。参加编撰宫廷书画著录《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书法汇刻有《天瓶斋帖》。乾隆十年(1745年)奔父丧途中在徐州病亡。谥“文敏”。

南府

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约设于康熙年间,府址在皇城内(今南长街南口以西)南花园。隶属于内务府,设大总管一名,乾隆年官级六品。南府下设若干机构,有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弦索学、钱粮处、档案房和大差处。乾隆年间民籍艺人增多,均在南府和景山官学,习惯上统称南府学生。景山只设外学、钱粮处和档案房。嘉庆年间革退部分民籍学生。道光三年(1823年)将南府和景山合并,进行了大的改组和裁减。道光七年(1827年),革去全部外学,十番学并入中和乐,改南府为升平署。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月令承应

月令承应:宫中逢时按节,如元旦、立春、寒食、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均要承应戏剧。一年之中的节令戏本约有200多种,各节令均有相应剧本,因时轮换。戏剧内容多与民俗有关,还有粉饰太平、天朝万年之意。

除夕承应

除夕承应指在除夕承应戏剧及承应戏目等。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民俗称“除夕”,即旧岁至此而除,新岁即将来临之意,民间有达旦不寐的守岁风俗。清宫廷中的活动自寅时(早上三到五时)开始,皇帝起床,到养心殿东西佛堂及宫内多处佛堂拈香行礼,在保和殿赐宴外藩蒙古王公,帝后宫眷诣太后行辞岁礼,后妃向皇帝行辞岁礼等。乾隆年记载,除夕日晨五时以后,皇帝先往宫内各处佛堂拈香,然后在重华宫金昭玉粹早膳,院内戏台按例承应《升平除岁 彩炬祈年》等戏,中午二时左右在乾清宫午宴,承应《金庭奏事  锡福通明》等戏。下午五时在养心殿晚宴,承应《瞎子拜年》、《如愿迎新》等戏。除夕承应的剧目繁多,内容丰富,主题是突出新年的喜庆祥和气氛,祈盼来年吉祥如意。剧目有:《升平除岁  彩炬祈年》、《金庭奏事  锡福通明》、《藏钩家庆  瑞应三星》、《如愿迎新》、《贾岛祭诗》、《善门集庆》、《宣扬文德》、《瞎子拜年》、《南山归妹》、《庆贺除岁》、《斯文雅调》、《花仙效灵》、《元微奇遇》、《财源广布》、《大地生春》、《八仙庆岁》、《大吉迎春》、《颂献椒花》、《筵开柏酒》、《神威警梦》、《爆竹遗风》、《志心瞻礼》、《大义不昧》、《除岁言欢》、《登门辞岁》、《五谷丰登》、《庭殿驱崇》、《图像恩容》、《莲座垂恩》、《纯阳渡世》、《福寿迎年》、《馈岁淳风》、《赏灯张乐》、《童耄齐欢》、《预报春魁》、《吴老卖呆》、《绿野引年》、《广平叱佞》、《傻子拜年》、《雪堂旧话》、《采苹熔凤》和《饯腊迎新》等。

月令承应戏

又称节令承应戏。清代自乾隆年以来,凡遇元旦、立春、寒食、端阳、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令都演相应的戏曲,多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内容。剧本主要为张照等词臣所撰。以节令20余种,每种有数出或十余出。至清末已部分失传,剧本也流失很多,所演者仅数十出。如元旦承应《喜朝五位 岁发四时》、《文氏家庆》;立春为《早春朝贺》、《对雪题诗》;上元为《东皇布令》、《敛民锡福》;燕九为《圣母巡行》、《群仙赴会》;花朝为《千春燕喜》、《百花献寿》;浴佛为《六祖讲经》、《长沙求子》;端阳为《奉敕除妖》、《祛邪应节》、《正则成仙》、《鱼家言乐》、《灵符济世》;七夕为《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中元为《佛旨渡魔》、《魔王答佛》、《迓福迎祥》;中秋为《丹桂飘香》、《霓裳献寿》;重阳为《九华品菊》、《众美飞霞》、《江州送酒》、《东篱啸傲》;颁朔为《花甲天开》、《鸿禧日永》;冬至为《太仆陈仪》、《金吾勘箭》、《玉女献盆》、《金仙奏乐》;腊日为《仙翁放鹤》、《洛阳赠丹》;祀灶为《太和报最》、《司令锡福》、《蒙正祭灶》;除夕为《金庭奏事》、《锡福通明》、《藏钩家庆》、《瑞应三星》、《升平除岁》、《彩炬祈年》、《贾岛祭诗》、《如愿迎新》等单本戏。

闹新春

又称闹锣鼓。泛指以锣鼓为乐器、群众性庆祝新春的文艺活动。

卖痴呆

卖痴呆: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痴卖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

打如愿

打如愿:亦称“打灰堆”,民间于正月初一鸡鸣时,往灰堆间捶打,谓能致富。

摆炭火盆

农家风俗。暗喻新岁家中生活红火旺盛。

赛田蚕

又称照田蚕,是除夕结成火炬照田畴的风俗。田蚕,指植桑养蚕等农事。南宋诗人范成大有《照田蚕行》诗:“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由此可知宋代已有照田蚕的风俗。

杂剧

杂剧:晚唐已见“杂剧”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先所称杂剧通常指元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都是元杂剧的杰出作家。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