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剧为清代内廷演出频率极高的承应剧目。档案中关于此剧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及小朝廷时期的演出记载繁多。
本剧系清宫庆典承应戏之万寿圣诞承应剧目之一。有“皇帝万寿承应”、“皇太后万寿承应”和 “皇贵妃千秋承应”三种写本,其不同之处仅仅体现在称谓上。以“皇帝万寿承应”写本为例,其内容为:恭逢圣主万寿,天寿、天福和天禄三星齐赴御筵贺寿。天寿、天福和天禄三星君齐颂“当今大清天子御宇,始媲羲轩,功高巢燧,九有仰元良化,万年蒙乐礼之休”。“恭逢圣主万寿圣诞”,三星率众齐赴御筵前,贡献宝物。诸星排班行三跪九叩礼,同唱“紫芝妙曲声嘹亮,九如称祝寿而康。胜过人皇,迈过天皇,拟万八千春之上”。剧末诸神再祝:“无疆寿算难评讲,便比长庚未是长,岁岁年年周天埌。”
福禄寿三星,起源于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福禄寿三位一体,明清已盛行,三星照耀,人间才能有喜悦祥瑞之气。
清昇平署抄本《九九大庆五十二卷》亦载此剧。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南府
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约设于康熙年间,府址在皇城内(今南长街南口以西)南花园。隶属于内务府,设大总管一名,乾隆年官级六品。南府下设若干机构,有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弦索学、钱粮处、档案房和大差处。乾隆年间民籍艺人增多,均在南府和景山官学,习惯上统称南府学生。景山只设外学、钱粮处和档案房。嘉庆年间革退部分民籍学生。道光三年(1823年)将南府和景山合并,进行了大的改组和裁减。道光七年(1827年),革去全部外学,十番学并入中和乐,改南府为升平署。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书衣
书衣,也称作书皮或封皮。在书册装订时另用空白纸张(一般用棉连纸,染成磁青、米色或天蓝色)加在书册前后,作为保护书的外壳,比作书的衣服,故名。历代官书的书衣多用黄、红、蓝、紫等色的绢绫做成。清代修《四库全书》,对其书衣更匠心独具,别开生面,以青、红、蓝、灰四种来颜色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用以标志经、史、子、集四库,这种做法,实开清代晚期和近代书籍封面绘画等装帧设计的先声。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庆典承应
凡遇皇太后、皇帝万寿,皇帝大婚,后妃千秋时,内外学都要在宫内演出,称庆典承应。演出的剧目有《双星永寿》、《碧月呈祥》、《八仙祝寿》、《群仙拱寿》、《万国来朝》等。
庆典承应戏
清宫中凡遇皇太后、皇帝、后妃寿辰,皇子成婚或祝捷等喜庆之日,都要按庆典内容承应戏剧。主要分为《九九大庆》和《法宫雅奏》两部分。
千秋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的生日。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九九大庆
帝、后生日所演庆寿之戏。皇帝万寿、太后圣寿日,演戏要连续数日乃至十数日。剧本有《九如颂歌》、《万卉呈祥》、《群仙祝寿》、《百福骈臻》等。遇帝后整寿如六十、七十、八十大寿,更要举行大规模庆祝。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