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筵称庆 贺节诙谐》(总本)
《开筵称庆 贺节诙谐》(总本) 封面
《开筵称庆 贺节诙谐》(总本)之 《开筵称庆》
《开筵称庆 贺节诙谐》(总本)之 《贺节诙谐》
【《开筵称庆 贺节诙谐》(总本) 】
  《开筵称庆  贺节诙谐》(总本),清,不著撰者姓氏,清昇平署抄本。昆腔。唱词旁附注曲谱。半页4行,行18字。开本24.1cm×15.5cm。朱墨句读。一本二出。
  清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初一日养心殿酒宴承应,道光九年(1829年)正月初一日重华宫酒宴承应,道光九年(1829年)七月十五日同乐园承应,道光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寿康宫承应,道光十一年(1831年)正月初一日养心殿上排,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未正三刻养心殿帽儿排,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养心殿帽儿排,咸丰九年(1859年)正月二十日慎德堂酒宴承应,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初一日长春宫酒宴承应,均用此剧。光绪十年(1884)正月初二日长春宫承应戏,巳正开戏,戌初戏毕,以此剧作开场戏。
  本剧系清宫月令承应戏之元旦承应剧目之一。《开筵称庆》写孙旺生逢盛世,安享太平,囊中广有金货,郊外颇多田产,更喜连年风调雨顺,岁稔时和。除夕夜送腊迎新,围炉守岁,元旦一早拜了天地君亲。孙旺夫人朱氏备下酒筵,全家贺节。财神会请孙旺吃利市酒。孙旺行前嘱咐夫人,倘或两个朋友柳隆乡、胡子傅来,一定备宴款待。《贺节诙谐》写柳隆乡、胡子傅自幼聪明,并无买卖营生,专到孙旺家白吃白喝。朱氏准备教训二人。柳胡二人来到孙家,仆人迎喜告诉他们有荤素两席。柳隆乡争着先进去吃荤的,菜名“冬笋干炒肉”,被扯倒打了一顿竹板子。他出来还装成很饱的样子。胡子傅随后进去吃素的,菜名“大罗汉面筋”,没头没脑地挨足了棍子。二人上街找到孙旺诉苦。孙旺忙陪礼,将二人以及张秀才重新请回家,酒宴款待。四人围坐一席,划拳行令。张秀才作令官,以千家诗为令。酒后做敦瓜游戏。尽兴而散。剧末四人同唱:“泛来助兴全凭酒,乐世令朝不谬。愿岁岁年年同畅酬。”全剧充满盛世年节的喜庆气氛,特别是《贺节诙谐》一出,情节风趣,语言诙谐,令人开怀畅笑。
  清昇平署抄本《月令承应九十卷》亦载此剧。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撰稿人:白伯缟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养心殿

重华宫

同乐园

同乐园位于圆明园后湖东北面,是园中最大的戏台,有清音阁3层,宽10丈,下层设演特技的机轴;南有化妆室5间,北有观戏楼5间。乾隆间每年从正月十三起在此举行酬节会,连日宴赏宗室王公及外藩陪臣,并赏听戏;每逢皇帝生日,也在此演戏庆祝数日。

寿康宫

太后宫之一。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之寝宫,太妃、太嫔们亦随居于此。

帽儿排

帽儿排:不化妆演出的清唱。

长春宫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月令承应

月令承应:宫中逢时按节,如元旦、立春、寒食、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均要承应戏剧。一年之中的节令戏本约有200多种,各节令均有相应剧本,因时轮换。戏剧内容多与民俗有关,还有粉饰太平、天朝万年之意。

元旦承应

元旦承应即正月初一时演的承应戏。元旦承应的第一出戏即《喜朝五位 岁发四时》,自清乾隆年有了此剧本后年年如此,一直延续至清末。元旦承应的其它剧目如《文氏家庆》,描写明文徵明家五世同堂,元旦家宴,共享天伦之乐。

月令承应戏

又称节令承应戏。清代自乾隆年以来,凡遇元旦、立春、寒食、端阳、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令都演相应的戏曲,多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内容。剧本主要为张照等词臣所撰。以节令20余种,每种有数出或十余出。至清末已部分失传,剧本也流失很多,所演者仅数十出。如元旦承应《喜朝五位 岁发四时》、《文氏家庆》;立春为《早春朝贺》、《对雪题诗》;上元为《东皇布令》、《敛民锡福》;燕九为《圣母巡行》、《群仙赴会》;花朝为《千春燕喜》、《百花献寿》;浴佛为《六祖讲经》、《长沙求子》;端阳为《奉敕除妖》、《祛邪应节》、《正则成仙》、《鱼家言乐》、《灵符济世》;七夕为《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中元为《佛旨渡魔》、《魔王答佛》、《迓福迎祥》;中秋为《丹桂飘香》、《霓裳献寿》;重阳为《九华品菊》、《众美飞霞》、《江州送酒》、《东篱啸傲》;颁朔为《花甲天开》、《鸿禧日永》;冬至为《太仆陈仪》、《金吾勘箭》、《玉女献盆》、《金仙奏乐》;腊日为《仙翁放鹤》、《洛阳赠丹》;祀灶为《太和报最》、《司令锡福》、《蒙正祭灶》;除夕为《金庭奏事》、《锡福通明》、《藏钩家庆》、《瑞应三星》、《升平除岁》、《彩炬祈年》、《贾岛祭诗》、《如愿迎新》等单本戏。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