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月初九日慈禧太后万寿期间颐年殿伺候戏,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初十日颐年殿伺候戏(辰正三刻开戏,戌正三刻戏毕),均有此剧。
本剧为清宫皇帝和皇太后万寿圣诞承应剧目之一。写“恭逢皇太后万寿”,北阴圣母命邱处机作拜寿的领袖。诸仙克服内部和外部的阻力,赴神州庆祝。戏分四出,每出的标目及内容如下:
第一出“金仙授谕”:当今圣母御极以来,德如尧帝,功比禹王,因此人天欢忭,万民仰赖,普天同庆。今当万寿令节,玉帝命和合等颁布嘉祥,庆贺升平。喜云绕皇宫。北阴圣母钦遵上帝玉旨,宣布邱长春为群仙领袖,各洞诸仙逐队依序而进,至白云观赴胜会,庆贺当今圣母万寿。赴会之前,预先在恒山演习礼仪。王重阳邀请八仙回洞府畅饮。
第二出“土地怀嫌”:邱处机命仙童演练长春歌舞,他当年在栖霞县修行,如今土地听说他当了群仙赴会的领袖,索要了他十粒金丹。后来发现金丹是石头,怀恨在心。刘长生不服邱处机为领袖,要幻化为邱的样子,引领众仙先行庆贺。土地拳打过路的假长春,反被假长春打跑。五道神石敢当应土地之邀,追战纠缠假长春。马丹阳、谭长真前往神州,途中遇交战,帮助假长春战石敢当等。
第三出“反目挥戈”:八仙与王重阳路经战地,远望尘土飞扬。李铁拐先行探查,打败五道神等。并问假长春已经前往神州为领袖,怎么又好勇斗狠起来。假长春无话可答,推开李铁拐就跑。王重阳、汉钟离、吕洞宾发觉战团中似乎有邱长春的身影,恰遇邱长春到神州检阅妥当“长春之舞”归来。李铁拐、马丹阳、谭长真也扯了假长春来见王重阳等。真假邱长春会面,互相指责冒名。北阴圣母至此,众仙拥二仙见圣母。
第四出“瞻云就日”:北阴圣母对二仙的举动了如指掌。她责备刘长生身为大罗神仙,不该心生妄念。刘长生幻出本相表示悔过。北阴圣母又责备邱处机将石块伪作金丹,欺侮土地,使他怀恨生事。邱处机亦悔过。二仙获宽佑。北阴圣母同众仙共赴神州,恭祝太平。剧末众唱词云:“三阳律转开昌运,一片祥光护帝宸,紫气东来万象新。”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皇太后万寿圣诞承应
皇太后寿辰日承应戏剧,其剧目有《云日增辉 人天普庆》、《芝眉介寿》、《宝塔凌空》、《三元百福》、《添筹称庆》、《福寿双喜》、《喜溢环区》、《五福五代》、《虞庭集福》、《佛国祝寿》、《甲子图》、《比寿图》、《八仙庆寿》、《长生祝寿》、《祥芝迎寿》、《灵仙祝寿》、《群仙祝寿》、《万寿同春》、《日月迎祥》、《人天普庆》、《万寿祥开》、《万寿长生》、《河清海宴》、《尧天雅奏》、《韶护九成》、《万花向荣 御苑献瑞》、《慈容衍庆 蝠现瓶开》、《福禄寿》、《寿山福海》、《祝福呈祥》、《太平祥瑞》等。
八仙
“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
李铁拐
八仙之首。传说他姓李,名玄,学道于太上老君。得道之后,灵魂可以离躯体而神游。随身携带一葫芦法器,神通广大,具有喜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