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寿经》(明永乐四年沈度泥金写本)
《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寿经》(明永乐四年沈度泥金写本)函套打开状
《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寿经》(明永乐四年沈度泥金写本)经文
【《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寿经》(明永乐四年沈度泥金写本)】
  《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寿经》,一卷;《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一卷;《太上灵宝天尊说延寿妙经》,一卷;《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妙经》,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一卷;《太上灵宝补谢天地八阳妙经》,一卷。明永乐四年(1406年)沈度泥金写本,六经装为一册。经折装,每半开5行17字,上下单边。开本27.2cm×11.3cm,版框22.6cm×11.3cm。
  该本为磁青笺纸,泥金楷书,款署“永乐四年夏四月既望臣沈度熏沐谨书”,前有泥金绘三清图。锦面锦函。
  《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寿经》,此经文仅200余字。篇首泛称“道言”。经中大意谓三光与人身相应,人若耳不乱听,眼不恶视,鼻不闻臭,口不杂味,则“虚中三光,周流遍体”,寿命可与天同,亦可延年成仙。
  是经本旧藏宝蕴楼
撰稿人:袁理

沈度

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洪武时中举文学不就。永乐时以能书与滕用亨、陈登选入翰林,为皇帝朱棣激赏,赞为“我朝王羲之”,每日侍从御前。凡用于朝廷、藏于秘府、颁赐属国的金版玉册等,必命沈度执笔。遂由翰林典籍擢检讨,历修撰,选侍讲学士。沈度书法光洁明丽,婉转端秀,点划圆润平和,代表了明初“台阁体”的最高成就。其弟沈粲亦以善书而闻名朝野,兄弟并称“二沈”。

泥金

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用于书画、髹漆等方面。

泥金写本

泥金是用金箔在研钵中慢慢研磨成金粉,加入适量胶水、白芨汁而成为金色液体,叫做泥金。用泥金书写文字的书籍称为泥金写本,字体凸出纸面,有立体效果,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永不变色。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宝蕴楼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当年6月开工,历时一年,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