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意菩萨经》(清乾隆年曹文埴等写本)
《无尽意菩萨经》(清乾隆年曹文埴等写本)书匣
《无尽意菩萨经》(清乾隆年曹文埴等写本)卷第一封面
《无尽意菩萨经》(清乾隆年曹文埴等写本)白描佛像
《无尽意菩萨经》(清乾隆年曹文埴等写本)经文之一
《无尽意菩萨经》(清乾隆年曹文埴等写本)经文之二
《无尽意菩萨经》(清乾隆年曹文埴等写本)书者落款
《无尽意菩萨经》(清乾隆年曹文埴等写本)韦陀像
【《无尽意菩萨经》(清乾隆年曹文埴等写本)】
  《无尽意菩萨经》,四卷。南朝宋释智严等译。清乾隆年曹文埴彭元瑞沈初董诰等墨笔写本。经折装,每半开5行15字,上下蓝色花边,开本29.6cm×8.4cm,版框21.6cm×8.4cm。
  首末册有白描佛像,钤“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十玺,四人各书一卷,末署本人款,并钤印各一。旧藏钟粹宫
  《无尽意菩萨经》,佛教经典,是《大集经》第十二品《无尽意菩萨品》的异译本。以无尽意菩萨与舍利弗问答的方式,阐述六波罗密、四无量心、六通、四摄、四无碍智、四依等教义。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撰稿人:袁理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智严

智严,南朝宋僧人。西凉州(甘肃武威)人。弱冠出家。居枳园寺。常发愿博事名师,广求经诰,行至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大先比丘咨受禅法三年,尽得其旨。遇禅匠佛驮跋陀罗,请俱回于长安大寺弘禅。后严憩于山东精舍。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与沙门宝云译出《普矐》、《广博严净》、《四天王》等经。晚年泛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归之罽宾,无疾而化。

沈初

沈初(?——1799年),字景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探花,官至户部尚书。曾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有《兰韵堂集》。

董诰

董诰(1740—1818年),字西京,号蔗林,清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充四库馆副总裁。甚得高宗、仁宗宠遇。朝廷编修,多有由其主持者。善画。谥文恭。著有《满洲源流考》、《高宗实录》等。

曹文埴

曹文埴(?—1798年),安徽歙县人,字近薇,号虚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授官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刑、兵、工、户各部侍郎,监管顺天府尹,后任户部尚书。死后谥号为文敏。曹文埴有《石鼓研斋文钞》等著作。

彭元瑞

彭元瑞(1736—1820年),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擅长史学、校勘学,精鉴。。乾隆、嘉庆两朝任职清廷,官至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任四库全书之副总纂。内廷著录藏书、书画及彝鼎,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西清古鉴》、《宁寿鉴古》、《天禄琳琅书目》等,皆有其参与或主持。著有《经进藁》、《知圣道斋跋尾》等。卒赠协办大学士,谥文勤。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白描

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

钟粹宫

舍利

梵文Sarira的音译,又译“室利罗”、“设利罗”,原意指释迦牟尼之尸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五色珠状物,即为舍利,后来也泛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焚剩之骨。据说舍利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另据佛经云,舍利还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法身舍利”之别。

大藏经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典籍也随之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翻译、缮写、刊刻的佛经大量出现。除单经外,还整理编辑了大藏经。大藏经相当于佛典的百科全书,内容庞博,其论述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诸多领域,对研究佛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藏经在体系上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说部,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教法总集,包括显、密的经、律两部分,共1108种。“丹珠尔”则是佛弟子及研究佛学的学者们对经、律两部分的阐述和论疏,包括密教仪轫和五明杂著等,共3461种。藏文写本甘珠尔经目前所知有三种:一为明景泰写本(不详所藏何处),一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写本(现存台北故宫),一为乾隆三十五年泥金写本,现分存于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